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没啥可写,变为有话可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08-02
  背景:
  這是一堂四年级作文指导课。小学语文课标中对于学生习作要求,明确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这一节课,我打算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当我把这次习作要求告诉他们的时候,本以为学生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要跟我分享,可万万没想到,他们个个眉头紧锁,为找不着生活素材而发愁。
  主题:
  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上课一开始,老师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文章。你们有什么可以和老师、同学分享的吗?”
  其中一名同学说道:“老师,写过生日可以吗?”
  “可以,但这不是最佳素材,一般情况下不写这样的事情。”
  坏了,这个同学好不容易找到的素材竟然被我一口气给否定了。写作要进行,这时老师的指导也势在必行。
  我说:“从地点上来分,可以写学校里发生的,也可以写在家里发生的。”
  这句话等于白说,学生们还是一脸茫然。
  老师进一步提示:“比如,体育课上你们做过的一些游戏,参加过的一些体育活动等,只要觉得有趣,都可以作为我们这次作文的素材。”
  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有了反应。有的说“老鹰捉小鸡”,有的说“跳大绳”,有的说“丢沙包”,还有的说“踢足球”。看来,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那么,同学们在家里有没有趣事发生呢?我和学生继续去寻找答案。我问道:“平时,你们在家里经常和家长在一起干什么呢?”“看电视。”一个同学说道。
  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还有呢?”
  又是沉默。
  “你们又没有跟爸爸下过象棋?跟妈妈打过羽毛球?和奶奶一起包过水饺?”
  又有一部分同学有了反应。在家里发生的趣事,学生们也有了新的收获……
  学生的选材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我又继续说道:“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可以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来寻找。”
  其中另一名同学说道:“老师,写滑雪行吗?”
  “当然可以。不过,你以前好像写过,今天可以换一个素材。”顿时,学生有了话题:“老师,我想起来了,我可以写堆雪人。”“老师,我可以写打雪仗。”
  我一听,学生们说的全是与雪有关的事情。看来,习作选材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写作指导还得继续。
  我问道:“你们春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呀?”
  “放风筝。”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还有吗?”
  “挖野菜。”
  “植树。”
  ……
  学生们像是忽然找到感觉似的,都各自说着自己春天里的故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老师又问:“夏天呢?”
  “游泳。”
  “逮螃蟹。”
  ……
  其中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还和我爸爸捉过知了。”
  我继续问道:“秋天呢?”
  “葡萄园采摘。”
  “摘桃子。”
  “捡落叶。”
  ……
  哇噻!学生们的思路终于被打开了。看到他们那高兴劲儿,我对这次习作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接下来,就是对学生习作表达方面的指导了。既然是“趣事”,就要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来写,表达自己的愉悦心情。指导完成之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吗?”
  有的同学说不知道怎样开头,有的同学说不知道该怎样结尾。我又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
  整个习作过程,学生们表现的比较顺利。在他们专心致志地写作的时候,我悄悄地看了看他们,发现学生们有一种言无不尽的感觉。这也是我平时很少看到的现象。这次习作的篇幅也较以前的作文要长很多。看到这些,我心里美滋滋的。
  下课了,同学们又开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交流自己的故事了。看到他们那般幸福的模样,老师心里也很满足。
  教学反思:
  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老师努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循循善诱。虽然他们刚开始面对选材有些困惑,但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们兴趣盎然。其实,有时并不是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经历,而是懒得动脑或者根本就不会动脑思考。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们的素材就比较单一。选择素材同样需要老师的悉心引导。
  有时候,我经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写作素材单一,不会表达。我想,这也许真的不能全部怪学生,语文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既然是习作,那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们在习作中遇到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孩子们没有素材,就需要老师和他们一起去寻找。起初,学生习作的阀门就需要老师去帮助他们打开。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掌握开启习作的阀门的方法。习作方法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俯下身子,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多帮助他们。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