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营养与药物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体在饮食过程中,食物中的一些营养成分会和一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并且通过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等过程进一步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和相关的疗效。因此,在新药的研发以及药物的服用过程中,需要重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药物效果的影响,尤其是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搭配营养并关注饮食习惯的情况。本文通过阅读文献,进一步的分析营养元素对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旨在帮助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搭配合理的饮食习惯,减少食物中的营养元素与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最终达到药物的最佳作用效果和营养的最佳吸收状态。
  关键词:营养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
  在现代的饮食搭配中,最主要的是注重营养均衡、吸收彻底,当然对患者或者是有相关疾病的人们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注意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趋利避害,達到最佳的药物和营养吸收的效果。大量的研究表明,食物与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一旦在药物服用期间出现营养失调或者是饮食不当,很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作用效果即生物利用度下降,进而导致相关的疾病更加难以恢复。因此,近年来食物与药物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有药效学和药动学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药效学主要是指食物对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些影响,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药动学方面主要包括食物的一些相关组成部分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某些食物中含有黄酮类的物质,通过影响肠道黏膜的P蛋白进而影响药物进一步的转移,最后出现吸收障碍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增加的风险最主要还是饮食习惯出现了变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和代谢。
  一、三大营养元素对药物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生活中所说的糖类或者糖主要就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该碳水化合物可以通过小肠造成大量水分被吸收,如果此时摄入相关药物,理论上可以一定程度上升高肠管中药物的浓度。相关的研究报道显示,碳水化合物对沙星类的抗炎药物的参数影响效果较大,可以使tmax延迟,延缓沙星类的吸收,而使tmax延迟的主要因素却是食物与药物发生一定的混合导致的,并引起药物与黏膜的接触出现干扰等情况,最后还得需要碳水化合物转化为双糖之后才能被人体吸收。然而AUC的增加原因很可能是碳水化合物改善了相关的胃肠道循环,增大了药物黏膜吸收的面积,促进药物在体内进一步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发挥一定的临床疗效。
  蛋白质。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成分对药物的吸收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高蛋白的食物,在服用抗帕金森药物的时候尤其是左旋多巴会产生相互作用,当然小肠产生大量吸收的载体是会导致疗效下降。因此在饮食过程中,低蛋白饮食对人体更加有利。同时如果长期的高蛋白饮食,不但会增加胰腺功能和胰液的分泌,更会导致肠道消化液体积增多,理论上会更加稀释药物的浓度,使得药物最大血药浓度进一步的降低,更加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长期的高蛋白食物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增加氨茶碱的吸收情况,可能对提高酸性的敏感度有一定的作用。
  脂肪。脂肪在服用药物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摄入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大量的脂溶性药物被人体所吸收,在相关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的人体在服用脂溶性药物的时候,人体的吸收能力以及血液中的代谢浓度较其他药物高,这主要是由于高脂肪的食物会刺激胰腺以及胆汁的分泌,胆汁中的胆酸离子具有较强的表面生物活性,同时可以增加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比如长期摄入高脂的患者与抗HIV抑制剂沙奎那韦同时服用会导致药物的代谢浓度升高10倍以上;当然超过一定量之后,很可能会导致降血脂的药物作用效果明显下降,该原因很可能是与药物以及脂溶性受到一定的肠道吸收影响,所以,这就和相关的营养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二大营养素对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食物在组成结构上对药物的代谢和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蛋白类的食物摄入不足或者是不均衡会导致这种情况。长期的低蛋白血症,或者是血浆结合蛋白水平低下会导致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在血浆中游离的药物浓度增加,效果增强。因此在临床上,一定程度限制蛋白摄入有助于人体代谢和相关功能的调节。在指导相关疾病的患者用药的同时需要注意一下饮食习惯的调节以及相关营养物质的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对药物的代谢都有一定的影响,只要合理控制和安排饮食,以及补充代谢能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浓度以及清除率都会显著变化。
  三、结语
  在生活过程中饮食习惯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影响着营养与药物的吸收,同时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要求也具有多方面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摄入时间和摄入量,要把握好最佳的摄入时间,使得药物代谢动力学免受该因素的影响,调整好治疗的方案和时间,对提高自身的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