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半轻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诸如《木兰诗篇》《运河谣》等一批新作的推出,民族歌剧的创作已驶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这就要求民族歌剧演唱的教学也要相应的跟上歌剧创作发展的步伐。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半轻声唱法为例,探讨提高歌剧演唱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歌剧;半轻声唱法;声乐演唱;演唱生理;实践教学
  近年来,民族歌剧创作的快速发展也对声乐演唱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限于每个学习者的天资条件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当前歌剧教学所运用的关闭唱法、面罩唱法、咽音唱法等各种类型的演唱技法,并非人人适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帕瓦罗蒂等著名歌唱家所推崇的“半轻声唱法”是一种具有广泛通用性的演唱技巧,可依托它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示范歌剧演唱的发声与共鸣等问题,从而促使初学者尽快入门,掌握歌剧演唱的特定方法。在下文中,就将从演唱生理与艺术实践两个角度,来解析此唱法对于歌剧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半轻声唱法的演唱生理依据
  半轻声唱法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推崇的一种唱法。它类似于斯基帕等前辈的弱声演唱,即采用打开、稳定喉咙并轻声哼鸣演唱的方法,令声音得以轻松地穿透伴奏乐队所织成的音墙而送达听众耳畔。而要解析半轻声唱法这种奇妙的效果,就必须对歌唱中的音高、音量与响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予以辨析。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客观物理量,振动频率越高,音也就越高;音量也叫音强,它是由物体振动幅度所产生的声压强度决定的客观物理量。一般来说振幅越大,产生的声压也就越大。声压的强度用分贝表示。所以分贝数越高,音量也就越大;而响度则是用来描述主观听觉感受的概念,其计量单位被称为宋。一宋相当于40分贝的声压和1KHZ的频率所能使人类听觉产生的感受。响度受到声压与频率的双重影响,比如,在音高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音量就会使人感觉声音更响了;而在音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仅增高声音频率也会令人感到声音更加响亮了。如果具体到声乐演唱来看,则情况还会复杂一些。首先,歌唱的音高是由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基音频率决定的;而音量则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比如,气息密度与速度的变化都会导致其冲击声带的力量发生变化,进而带动后者以不同的幅度振动,从而造成音量的各种变化;共鸣腔体大小和形状的调节,则会导致声带基音在腔体各部位产生幅度各不相同的谐振,也会影响到音量的大小。可见,声乐演唱的响度主要受到声带振动频率、气息支持以及共鸣腔体形状的影响,对任一要素的调节都会导致歌声响度的变化。
  而半轻声唱法,正是通过采取降低并稳定喉头位置的方法扩大了喉腔容积,造就了通俗来讲打开喉咙的效果感受。这就足以令声带基音在喉腔内获得初始的宝贵共振,从而获得必要的高频共振峰。而后经咽腔、头腔、胸腔、口鼻腔等共鸣腔的强化,達到穿透交响乐队音墙的程度。而轻声哼鸣演唱,则避免了声带的主动挡气振动而转变为被动挡气振动,从而能够造成流体力学中的贝诺利氏效应,轻松地发出高频的基音。从以上分析可见,半轻声唱法打开喉咙、轻声哼鸣的两项要领,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声带基音的频率以及初始共振效果,从而获得宝贵的高频共振峰,在不提高音量的情况下,借助提高频率而增强主观听觉上的响度,从而收获理想的声音穿透力。
  二、半轻声唱法的实践教学应用
  在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半轻声唱法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即可以采取哼鸣唱法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发声方法和品质。而在巩固中声区的训练阶段,同样可以采用半轻声唱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并获得头腔与胸腔共鸣有机融合的相对平衡的共鸣效果;而在跨越换声点的训练中,则无需再运用相对繁琐的语言讲解和示范去强调诸如关闭、面罩等传统的演唱技巧。因为,半轻声唱法哼鸣的演唱状态已经足以打通鼻腔与咽腔鼻部之间的生理隔阂,而促使从喉腔中涌出的包含共振泛音的气息顺利地经过咽腔鼻部的通道而涌入鼻腔,进而泵入鼻窦腔,营造出具有深远穿透力的高频共振泛音。由此可见,半轻声唱法实际上融合了传统的关闭、面罩等技法的基本要领,在降低技巧训练和掌握难度的前提下获得了同样优越的声音效果,同时又避免了关闭唱法训练所可能带来的咬字、吐字不清(音包字)的弊端,因而更适用于民族歌剧的演唱教学。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利用微课课件创造适宜的情境,同时借助启发诱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半轻声唱法来表现民族歌剧唱段中不同角色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差异化的声音效果。比如,《木兰诗篇》中的刘爽、《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唐剑啸,他们在复杂的剧情场景中,其情绪时时都在产生较大的波动,也必然要求音色效果产生相应的变化。而采取半轻声唱法,则有助于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在保持基本技法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局部微调来营造适宜的声音效果,从而顺应人物角色的情绪状态变化,凭借灵动而适宜的声音效果诠释出人物角色情绪的细节变化流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为帕瓦罗蒂等西方声乐大师所推崇的半轻声唱法,是一种高度符合、顺应人体发声生理原理的科学唱法。而且,这种唱法不仅较易理解、掌握,可贯穿应用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音包字等美声演唱相对于民族曲目水土不服的症状,强化学生在演唱训练与表演实践过程中的调控及应变能力,维护学生的声带健康。因此,笔者认为该唱法是一种适用于民族歌剧演唱与教学的方法,值得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大力的弘扬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如月.论轻声歌唱练习对学生学习声乐的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158-159.
  [2] 宋雅恒.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J].北方音乐,2017,04: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