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运用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结合国外体育课程模式和我国的政策与国情,着重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三个理念与三个关键要点为切入点,以当代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点进行分析,深入思考在现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应明确的问题。根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内涵,学校体育教学应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学习评价的运用等,彻底改变传统“三无”体育课为“有运动负荷、有体能练习、有运动技能”的“三有”体育课堂。
  关键词: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b)-0072-02
  1  背景
  1.1 国内政策背景
  从我国体育课程发展来看,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越来越被重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断颁布更新,它们都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加强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国家推出众多体育健康支持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一种体育健康课程的新模式,落实各项国家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2 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都基于本国特定文化、教育、体育背景设计和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课程模式,有体能教育课程模式,动作教育课程模式以及理解式球类教学课程模式等。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课程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各种运动技术和运动休闲技能,提高学生对运动和人体的理解与认识;俄罗斯则设置了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两门课程;日本将体育和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小学统称为体育课,主要学习基本运动、游戏、球类、游泳等,中学则称为保健体育课,它们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模板和借鉴意义,我们学习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对其体育健康的内涵深入理解,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课程。
  因此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探究,力图解决当下中国学生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而构建出来的具有国际视野,适合本土的一种课程模式。
  2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与关键要点
  随着国家对体质健康的重视,国内学校体育课程模式不断改革发展,但现今仍然存在三大主要问题:(1)中国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中国学生学习了数十年的体育课,却没有真正掌握好一项运动;(3)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为此健康体育课程模式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理念与三个关键点。
  2.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三大理念
  第一,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体育模式不仅是要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树立健康生活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第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学会几个单个技术就行,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锻炼来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并获得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技能。
  第三,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换句话说,我们的体育课应改变单调、乏味、死板等现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个性,让学生从心里爱上体育课。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健康体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们体育锻炼的自觉主动性,将健康意识转化为健康健身行为习惯。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较差的心理倾向,如意志薄弱、缺乏活力、缺乏沟通、性格孤僻、抑郁和焦虑等,而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三无”课堂现状,导致体育课缺乏活力,缺乏实际效果,也使得这些问题日益恶化。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体育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和体能,更应重视心理、社会、道德、审美、创造性等方面。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身体的锻炼和技能的获得,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引导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时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便产生了一定的需求,这是一方面的需求,也是初步的需求,然后我们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传授他们正确的运动技能,并鼓励他们多多将之运用到运动中来,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单个技术的教学练习。学生对运动技能正确的掌握与运用,会使的整个运动过程更加的流畅,并且运动的竞争性在此时逐步体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运动,运动中表现出的竞争性会使的学生对运动技能,体能等的学练产生另一方面更高的需求,也是进阶的需求。
  学生喜欢运动首先是要能从运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乐趣,而传统的体育课仅仅是对某一单个技术的教学,甚至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进行技术动作的重复学习,而技能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再好的技能技术不运用也只是仓庫里的兵器,放一辈子也只会徒增锈迹,而只有将技能技术运用到实际运动中,实战中,兵器才能越加地锋利,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在运动场上顺利酣畅的运用技术,运动才能真正展现出它的魅力。第二、第三理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承。当我们在追求第二第三理念的实践操作的时候,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在教师教学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被刻画在人生中,树立起终身体育终身运动的思想。   2.2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三个关键要点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点要求,要做到了这三个关键要点就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能解决中国学校体育存在的三大问题,培养出生理,心理健康的学生。
  (1)运动负荷,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倡导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保持75%,并保持140~160次/min的运动心率的运动强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能锻炼、技能锻炼、愉悦身心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证。
  (2)体能练习,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每堂体育课都要有10min的体能练习,为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做出保障。模式在对体育课有体能练习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更深层次的要求:其一,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每堂课要练习到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等,做到多种体能的共同练习全面发展;其二,注重“补偿性”体能训练,也就是常说的专项体能练习,因各项目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体能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应在体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项化的侧重练习。
  (3)运动技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应该是以活动和比赛为主,让学生学习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每节课应该保证有20min左右的技能比赛活动时间。虽然在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没有进行过多的技能教学,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相比于传统体育课,运动技能反而得到了强化,这正是要告诉我们体育教学是为了教学生学会运动,而不仅仅是学会单个技术,单个技术的学练应更多地依托于游戏、比赛等情境中。
  3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运用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运用,要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注重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学习评价的运用等。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重要存在价值,每个学生在身体、情感、智力和精神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潜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运动尖子”的体育课,而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了解他们每个人的运动基础和能力,并努力推动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根据三大关键要点的要求,在课堂中我们应安排更多的运动时间,而不该过多的进行队列练习与组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合理设计上课内容,减少课中队列队形的组织变化,以保证并提高课堂运动负荷。同时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要求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而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将“安全运动”的概念植入学生的运动意识中,但我们又不能因安全问题而过于小心谨慎,影响学生的运动质量与运动负荷,这便是模式所要求的运动负荷的适宜性。
  课程要求我们须结构化的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不应单单进行单个技术的教学,这违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也是违背学习规律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教学生学会运动,而不仅仅是学会单个技术,单个技术的学练应更多地依托游戏、比赛等情境进行。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社会适应等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在健康体育课堂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健康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能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5] 董翠香.基于教学研讨课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解读[J].体育教学,2018,38(1):20-21.
  [6] 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7] 吴胜涛.国外体育教学模式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3):22-24.
  [8] 罗孝军.从国外体育课程发展模式析探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9):112-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