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民间音乐记谱法的音乐语境与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任何符号都不可以完全准确地恢复实际的音乐声音,因此,在书面文字和音乐符号的呈现以及生动的声音之间总是存在无法填补的空白。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当“科学方法”和“艺术符号”解释客观事物时,基本上存在许多不可替代的独立性。 这些独立性注定了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能尽量接近地去还原音响。因此,为了尽可能接近各民族地方音乐所诠释出的本意,我们有必要了解音乐起源的母语的语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音乐语法与结构,这种语法的情境和作用如何影响民族音乐的形式结构及其继承和演化。
  【关键词】记谱法;语境;哲学;即兴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记谱法的音乐语境基础
  自20世纪以来,音乐人类学的人类学家开始哀叹,欧洲传统符号在解释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欧洲传统符号是由欧洲教堂音乐和“音乐会”音乐实践产生的总结符号系统。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口头传播”的民间音乐系统,它没有办法做出适当的、简化的描述和解释。因为无论是欧洲教堂音乐还是“音乐会”音乐,在创作音乐和诠释音乐的方式上,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口传相授”“即兴领会”的民间音乐传承方式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音乐语境”和“音乐语法系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一些与传统欧洲符号不同的符号理论和方法,这些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是补充和扩展传统的欧洲符号。它们的存在不是否定任何东西,而是试图重新建立一个多功能和全面的记谱系统,但尽可能多地反映世界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样性。
  这种思想使学者们更加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固定存在的理论或方法可以解释音乐艺术现象,可以充分解释整个人类的音乐和艺术现象。客观地说,当人类试图解释世界并寻求他们的“理论”时,他们只能处于“瞎子摸象”一般的迷茫的摸索状态。换句话说,我们只能从某个角度和某个层面进行检验,并且几乎不可能脱离这种局面。 因为任何时候任何个人或群体都会对自己的客观环境和背景产生的想法、知识和思想产生限制。所以,试图要达到“全面地解释”人类的音乐艺术现象只能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理想。
  二、传统记谱法中的哲学思维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记录音乐的方式方法。 中国音乐符号的模式由古琴减字谱为主要代表方式,并伴随其他符号补充。然而,随着西方的政治入侵和随之而来的音乐文化的冲击,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的符号和工作人员逐渐传入中国。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工尺谱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和机构仍然被使用着,但在我国的正规音乐教育和主要社会表演团体中,仍然以简谱或五线谱作为主要的记谱手段。我们不能仅仅将这种现象归罪于音乐教育界或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回过头来看,将我国各种传统记谱法同西方简谱、五线谱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记谱法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其节奏准定量或无定量记谱,也就是说,传统的记谱方式只记音的音高,在节奏方面比较粗略或甚至不记节奏。这种记谱方式对于记谱完毕之后的音乐学习者的领悟力要求很高,同时也在考验音乐施教者的音乐诠释力。学界认为,这是传统的记谱法在现代社会音乐教育体系中逐渐遭到淘汰的根本原因。
  三、传统乐谱所呈现的即兴空间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巨大的音乐文化宝藏。众所周知,民歌素材大多来自于日常的生活,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群众性十分鲜明,因此,它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是其主要特征,也是主要的传承方式。民歌不是编配好了现成的词曲再行演唱的音乐作品,它是不同的人根据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即兴创作的音乐文化产物。至于我们今天把民歌采集录音记谱整理,然后用所谓科学、系统的西方作曲手法进行配器,再让训练有素的演员在音乐厅里排练、演唱,这种做法就像让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穿传统戏服唱京戏,让人觉得格格不入,也失去了民间音乐本来的意义。
  在民歌表演过程中,观众永远处在情境之外,因此对演唱者的情绪或者感情的理解永远有限,民歌演唱过程中的人、环境在音乐的变化中会不自觉浑然一体,它不仅不允许对音乐的速度和节奏进行严格的调节,而且甚至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内心来表达而不是使用某些符号来保存和传播音乐。中国戏曲在人们心中向来被看作是程式化的典型艺术形式。但是,这实际上只是它的一个方面。试想,如果曲艺从里到外都只是僵化呆板的公式,它如何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持续地传承到今天呢?在民间戏曲团体中,各戏曲流派创始人物,他们在创作作品或者诠释人物的时候,都十分注重处理戏曲程式化、演员即兴表演、演员与观众交流三个方面之间的一种平衡,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演员的二次创作留下余地。
  四、“口传心授”记谱方式与当代民间音乐教育
  隨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当代音乐教育体系中越来越注重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于是就涉及到了传统民间音乐的教学方式问题,从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开始直到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欧洲中心论”已经深入到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因此,教育工作者们普遍认为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与记谱方式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大量采用,使得原本就停滞不前的中国传统记谱法无人问津,甚至濒临失传。另外,当今大多数的音乐评判标准也是“以谱为尊”,它要求演奏者必须按照原谱或者作曲家的意思来一丝不苟地演奏,否则就是达不到标准的“失败作品”。这些原因加剧了传统音乐教学法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标准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当今的音乐课堂上口传心授以及其即兴性质的教学方式几乎不存在。
  音乐不仅需要理性的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理解能力,然而,只有将口传心授的记谱法与教学方式发展下去,才能让他们理解“即兴”与“领会”的意义,从而释放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因此,我国传统的记谱方式对于现代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并非无用;相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臧艺兵.中国记谱法与中国哲学[J].中国音乐,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