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演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音画练习曲》以其技巧性和音乐性受到越来越多钢琴演奏者的喜爱。本文主要对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5》的曲式结构、调式、主题旋律、踏板、钢琴处理其及演奏特点进行分析,旨在对这首练习曲有更清晰的理解。
  【关键词】音画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创作背景概括
  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中可以看到,带有“标题性”的音乐语汇被他赋予了总标题的“音画”特性,每首练习曲都着自己的语言,音乐上更加注重诗情画意。其中,《音画练习曲Op.33》《音画练习曲Op.39》这两套以“音画”命名的练习曲有着丰富的音乐创新性和新颖的钢琴表现手法。缘起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柏辽兹、李斯特以及瓦格纳等人“标题音乐”给其带来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将这些影响糅合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从而创作出反映他个人风格的作品。可以想象,就像他所迷恋的柴可夫斯基认为“作品应是反映作曲家的内心独白”那样,像李斯特的辉煌技巧与肖邦的诗情画意结合那样,拉赫玛尼诺夫将这一切与自身深厚的艺术功底相结合,取其精华,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技法或是情感价值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相较于纯粹的练习曲,这种新颖的尝试让人耳目一新。
  《音画练习曲Op.39》是拉赫玛尼诺夫1916-1917年为钢琴独奏创作的一套标题性组曲。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俄国陷入了无尽的战争中,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高潮时期。以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政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在这个社会各方势力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各种哲学思潮得到广泛传播。虽然生活在该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远离战争,但他的作品依稀令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1897年,首演的第一交响曲的严重失败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自信心,但在此之后,他不仅从极度的抑郁和自信心丧失中神奇地康复,还写出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如《音画练习曲》(Op.33,9首,1911,Op.39,9首,1917)、《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第三钢琴协奏曲》(1907)、《钢琴前奏曲集》(Op.23,10首,1902,Op.32,13首,1919),以及他后来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二、对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3 No.5》的分析
  音画练习曲33之5是一首复三部曲式的作品,ABA结构,降e自然小调,4/4拍。英雄式三连音刻画热情悲壮的主题与略显柔情的副主题形成强烈对比,这无疑表现出这首作品强大的斗争性与悲情性。
  (一)首部
  首部由单二部曲式和一个扩展段落构成,在降e小调上陈述,A乐段(1—12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1—5小节)旋律由小字一组E音开始,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的方式缓缓进行阐述,和声声部与低音声部融合在一起,它们相互对位为高音旋律伴奏。弹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右手旋律的弹法。旋律音只靠右手的单音来支撑,如若不注意很容易被和声掩盖,且达不到乐句的连贯性。为了表现旋律的绵长和厚实的音色,要求将手掌打开,用手指面慢触键,将力量往下推。中声部的和声跳动跨度较大,因此第一个音需要先使用3指,再换5指,这样不仅可以使声音圆润,更能让旋律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连贯。
  (2)和弦的三连音织体。首先,旋律与和弦三对二组合时应明晰自然,不要弹得过于古板。其次,三连音的织体可以填补右手旋律的单一性,营造出整体音响厚重的特征。一开始弹奏时,和声部分不应该占据太大的比重,将手指轻轻地贴键,利用琴键的反作用力控制音量。我们看到低音声部也与和声同步,音区宽广低沉,这体现出了作曲家交响性的思维,他不满足于练习曲的范畴,而是把它们当作精致的艺术品来创作。所以,演奏时不应弹得太强,以免喧宾夺主。
  (3)踏板。在換踏板的时候应注意旋律与和弦的连贯性,每个和弦都要换踏板,保持声音的干净。踏板的运用不容小觑,虽然谱面没有明确标出踏板,但为了不使声音单薄,需要踏板渲染迷雾般的环境。
  第6-8小节出现情绪相对有矛盾抗争的起伏旋律,从弱到强极有层次的半音上行至三度跳进。第8小节第一拍应强奏,并使用大臂的力量支撑住手指稍作停顿,从内心感觉中拉长气息。第11小节,首先注意到mf的力度,较10小节相比力度是弱的。我们看到左手的旋律性线条与右手相结合形成“二重唱”的关系,这里注意两只手的配合与踏板的踩换。从第12小节开始是A′乐段,看上去旋律是遵照A乐段进行陈述,但还是存在区别:它改变了和声,使听众感到耳目一新。因此,从A′乐段开始要特别注意和声强调的变化。第22-25小节情绪似乎越发悲壮,力度从ff逐渐过渡到mp,旋律一直在二度、三度音上徘徊,并且与和弦紧密相连,是首部的小高潮。
  (二)展开部
  展开部的部分调性有所改变,从降e小调来到降B大调再到C大调。展开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26—32小节);第二部分(33—40小节);第三部分(41—52小节)。
  (1)第一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承接首部小高潮至此渐渐平复心情,音色转化为缥缈,好似漂浮在海面之上。旋律大量使用二度级进,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音而上下环绕,使得旋律极富感染力,充满诗情画意,好似在一根绳索上反复拉扯,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矛盾纠缠的情感。高音声部是安静柔和的音色,弹奏中需要使用手指指面的部分与键盘基本形成一个锐角的触键,使声音柔和细腻。这里的踏板可以一小节换一次,也可以根据右手的旋律进行切换。   (2)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新旋律,是第一部分的进一步升华,临时升降记号频繁出现,产生大量不协和音响。弹奏时左手声部除了附点节奏型,还需强调保持音,尤其要注意第38小节三连音与五连音的配合。
  (3)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织体厚实,左右手都同样有和弦以及单音的旋律进行,两手旋律交替使用保持音记号,音区距离较大,一个是处于较高音的和弦,一个是处于最低音的声部,将乐曲推向高潮。
  (三)再现部
  再现部总体基调是坚定沉重的,它的织体形态与首部不同,三连音分解和弦的使用,勾画出充满能量的巨浪在大海中翻滚的场景。并且,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使用了《音画练习曲》随处可见的“钟声”素材。该部分还体现出作曲家在创作中情感强烈的情绪倾向,它们是由大量的二度级进音程所形成的,与音区宽广的柱式和弦的结合,使该部分迸发出绝望中带有一丝光明的火花。弹奏再现部分时,要注意这是乐曲最后的高潮,所有的怀旧、浪漫到此处已升华为英雄性的悲壮,需要使用上半身的力量,使手指在触键的一瞬间爆发出强大张力。
  第67小节,大浪逐渐恢复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宁静中些许的无奈。作曲家在此处先使用四连音、半音阶形态的向下走音,紧接其后的是音區移高、先上行后下行的音阶进行,体现出其内心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情。第73-81小节是乐曲的尾声,富有诗意的从小字三组E音逐渐向下,继而在pp的力度中逐渐消失,低音声部仍是流淌的线条,象征着作曲家内心仍在继续与命运抗争的宿命感。
  三、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在该作品中突出了音响宏大、饱满、丰富的特点,其音色扣人心弦,时而像淡雅的水墨画,时而像浓墨重彩的油画。织体丰富、旋律抒情性以及和声的多样性三重特点结合在一起,与音色、力度一同表现。拉赫玛尼诺夫把钢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相结合,创作出的“音画练习曲”这一体裁,是基于传统之上,又带有创新色彩的作品。如何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作品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研究,而如何体会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与音乐[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利昕云.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创作与演奏[D].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