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就是最温暖的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虽然大市小学的学校名字叫大市,却离繁华的城市很遥远,是崇阳县一所山村寄宿制小学,这里山峦起伏,群山环绕。全校只有330个孩子,人数不多,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年开学,当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们交到我们手里,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信任的力量。我们努力把学校建成“最温暖的家”,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从“教学为主”升华到“育人为重”
  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每天,看着这些满脸稚气的孩子,我都在想,不是每一个孩子以后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许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会像打工的父母一样背井离乡。
  我们不一定能培养出多么杰出的人才,但每一个孩子一定要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希望孩子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母校都能够成为他们成长历程中最美好的地方。
  从“教学为主”到“育人为重”,我们注重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们努力把校园收拾得整洁一点,把食堂的伙食料理得干净一点,把寝室布置得温馨一点。只有当我们付出爱,孩子们才能感受到爱。只有当校园里有了美,教育才有更加温暖的光芒。
  学校的一草一木就像孩子们一样,也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宿舍楼前有一棵香樟树,长在这里已有一百多个年头。每次学校施工整修,我们都把它保护得好好的。我们告诉孩子们,香樟树下有我们的家。我们保护好香樟树,我们的家园里就一直洋溢着淡淡的芬芳。
  我们努力去关心每一个孩子。尧良、肖海两位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因为家境困难,辍学在家。学校老师三次登门家访,把他们接回学校。食堂师傅专门为他们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老师也带着他们一起晒被铺床。同学们像兄弟姐妹一样,跟他们相伴打饭就餐。慢慢地,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变得活泼开朗。
  今年春节,学校每一名师生都收到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一套崭新的校服。捐校服的吴再华同学多年前因为家穷上不起学,学校帮他免去了伙食费、学杂费,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后来他到深圳做起了服装生意。这些年,他一直心怀感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母校给了我帮助,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母校永远是我最温暖的家。”穿上吴再华同学捐赠的衣服,我们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十分舒畅。
  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当城里的孩子开始了解“创客”的时候,坐飞机轮船开始研学旅行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孩子还没有走出过大山。我们没有塑胶跑道,没有多功能教室,没有美术室,没有钢琴房。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追逐梦想的脚步。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一砖一瓦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一草一木也能把求知若渴的心灵点亮。
  我们不断领会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育人的内涵,带着孩子们在读书学习中感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搬柴火成为我们最有特色的课程,我们把孩子们分成几个互助小组,大家一起搬柴火,一起堆木头。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也拥有着劳动的快乐。虽然大家满头大汗,但人人都面带笑容,个个都充满力量。
  香樟树下也有洋溢着花香的课堂。我们把阅读课、音乐课开在桂花树下。孩子们三三两两,在桂花树下席地而坐,齐声诵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起吟唱“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树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早早种下了读书的种子,悄然生发,慢慢生长。
  我们把美术课搬到青山绿水间,将劳动课放到层层叠叠的茶山上。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小山上、茶园里、河水边,用双手描绘一幅幅美好的景象,摘采着一片片春天的芳香。
  把“制度管理”内化为“自我管理”
  学校是每一个孩子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学校的小主人。我们在学校开设“我是小主人”课程,希望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进步、天天向上。
  师生们一起装扮宿舍,在墙上画下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制定了“六个一根线”(被子、脸盆、毛巾、茶缸、鞋子、其他物品)的标准,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叠被子,如何摆放洗漱用具,怎样把寝室整理得漂漂亮亮。
  很多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好,把建筑工地上粉刷墙壁用过的油漆桶洗刷干净,带来当水桶。虽然大小不一、粗细有别,但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桶摆成了一条线,他们说,整整齐齐才有家的模样。
  學校里没有一片乱扔的纸屑,也没有一点乱丢的垃圾。经常可以看见师生随手拾起被风吹落的树叶。在学校,孩子们饭前会自觉洗手,饭后会自动收拾餐桌、洗刷碗筷,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所小小的山村学校先后被咸宁市教育局授予“文明宿舍”示范校、被咸宁市食药监局授予“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被崇阳县教育局授予“绿色生态校园”“常规教学优秀单位”“学校管理优秀单位”,我们还获得了全县“艺术比赛大家唱一等奖”。
  现在,我们还在努力打造“最美教室”“最美寝室”“最美厕所”……我们会打造出最美的家,因为我们心中永远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崇阳县白霓镇大市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娜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