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大类培养下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的研究,探索适合吉林大学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解决学校和学院在即将到来的大类培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夯实学生管理和培养,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创新党团建设,服务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大类培养;学生管理;问题;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不断推进,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被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首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截止到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实行整体或部分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制度(以下简称“大类培养”)。大类培养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这种培养模式在改变高校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同时,由于“分流”等因素也势必会对学生管理产生影响。
  虽然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大类培养,但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分流时间、分流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甚至同一所高校内各个学院的实际情况也有不同。这就需要在找到共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大类培养虽然是教学制度的改革,但受影响最大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因为分类后,原有的班级会被拆散,原有的寝室需要重组,所谓的“冷门专业”会面临生源问题,而学生也会出现学习压力加大或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学风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而也会对大类培养的效果和初衷有所影响。吉林大学在近年逐步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类培养。因此,加强对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的研究能夠做到未雨绸缪,且也是势在必行的。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就要明晰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将要面对的问题。
  一、加大了辅导员对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
  传统的学生管理以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学生入学初就已经建立起稳定的班级结构和寝室结构,并伴随学生四年,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查寝等相关工作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但是在大类培养下,在分流前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专业分流后,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也都将重新组合,学生也会缺少对新辅导员的归属感和依赖感,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辅导员对学生的掌控和管理,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寝室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础单位,也是最容易发生问题、发现问题的环境。随着专业分流后,寝室往往也会重新调整,寝室成员之间需要新的磨合,重建“家”的归属感。这些情况都会加大辅导员对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
  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将受到影响
  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往往依托由班级和专业为组成建立的党支部进行开展,学生从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到发展的整个工作流程都是在稳定的党支部下开展。但是随着大类分流后专业和班级的变化,党支部的成员就必然会有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会加大日常党建工作的工作量,如更改党员信息库等,更会由于所在党支部的变更,使培养人和被培养人有所变化,不利于对积极分子培养的持续性。而且,如果是以专业为基础构建党支部,那么必然会出现“热门专业”的党支部优秀的学生过多,“冷门专业”的党支部够发展资格的学生较少的情况。这将不利于学生党建工作有序、平稳、健康的发展。
  三、在学业指导方面面临专业差异及学习动力缺失
  学业上的压力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心态失衡,是影响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因素。大类培养的确一定程度上使学风有所提高,同时倒逼弱势专业发展,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
  在对大类培养的学生进行专业分流时,分流去向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填报的志愿,分流标准往往是同一志愿下根据之前的学习成绩由高往低进行排序,而在此基础上的调节杠杆一般就是各专业一定数量的保研名额。因此,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和积极性较强的学生就容易聚集到“热门专业”;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就会被分流到“冷门专业”。这虽然会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拥有更好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更容易让分流到弱势专业的学生产生自己被抛弃,进而自己放弃的心态,从而产生自卑、厌学的心理。而这种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在“较差学生群体”中更容易相互影响,进而被凸显、被放大,从而造成既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不利于专业学科发展的恶性循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更容易在学业、思想、心理等方面出现问题,自然也就会加大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四、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
  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军训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能够使学生较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产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但由于大类培养,学生先天就会有一个观念:现在所在的班级必将不是未来的班级,现在的同学也可能只是暂时的同学。因此,就会缺乏融入班级、亲和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分流后,学生已经没有了刚进入大学时候的新鲜感和迫切交往的心情,新班级或者新寝室的同学又都彼此都不熟悉。而且由于专业课程较难,学业压力增大,就会造成班级成员相对冷漠,班级缺乏凝聚力。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和涣散,就会加大学生管理的难度,甚至造成一些隐患。
  参考文献:
  [1]冯开甫.《西华师范大学学报》,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2011.
  [2]黄晓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2013.
  [3]禹奇才. 《高教探索》,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2014.
  [4]杨赫岩,齐春雷,王勇,孙鹏程,刘竹.《高等农业教育》,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