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对学生发挥最基本的作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业中的必修课程,更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基础,所以学生对学科基础课程的掌握与运用是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首先对Z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近3年来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现有的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并没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手段。然后,文章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针对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这些症结,提出合理化建议及举措。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44-03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s the core unit and ele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lays the most basic role for students. The discipline-based course study for graduat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compulsory process for students, but also is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refore, students' mast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courses is the key to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chool training. This paper firstly conducts a survey on the subject-based curriculum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of Z University, and then ha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ranscripts of students' basic curriculum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is not standardized, and is lack of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when faci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Then, 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is problem, and comes up with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happening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graduate school courses.
  Keywords: postgraduate majored i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ubject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setting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关键,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更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组织形式。著有《20世纪思想史》的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认为,大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伟大新思想的根据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大学,研究生水平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在这个层次上,人们才能有足够的教育,才有充分的学科基础,才能开始贡献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各大高校、业界知名学者对课程建设和改革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提供了很多的成功经验。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 [2014]5号);2017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 [2017]2号)等。但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Z大学为财经类专业院校,共有财政税务学院,会计学院等24个研究生教育平台,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学科与专业选修课,其中,学科基础课作为经管类专业知识的必修课程,涉及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高”)。由学校统一组织学习“三高”课程的学院共有13个,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由经济学院开课,高级计量经济学由统计与数学学院开课。由于教室资源限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课程的教学计划由各开课单位统一调配安排。
  在了解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了准确把握财经类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重点对目前在校的三届硕士研究生的“三高”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部分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学生及老师对研究生课程及教学的想法。在收集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足。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8.38%,剩余的41.62%的学生,认为掌握程度一般或较差。可以看出,学生对同类知识接受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与此同时,选择掌握程度“很好”和“较好”的学生,也反映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大,实用性不强。   第二,考试成绩未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认为考试成绩能够较好的反映出真实学习能力的学生占总比的57%,同时有43%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仅“一般”或“较差”的反映其学习能力。课程考试是对课程学习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根据目前的考试方式,约有四成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不能客观反映学习真实水平,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等,比较常见的两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依靠考前高强度复习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平时认真学习并系统的掌握了课程知识但由于考试发挥失常,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所以,单一的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我们进一步从2016年入校研究生第一学年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平均成绩(学院为单位)进行了数据分析,然后结合每学期学科基础课程不及格学生人数等数据,发现同一年级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同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时,部分学院的学生会出现成绩偏低的现象。
  首先,以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2016级研究生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学习该课程,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下的学院为商学院和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其余学院的学生平均成绩均在80分以上。
  再看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其中平均成绩在90-100分区间内的学院共有四个,剩下八个学院平均成绩在80-90分之间,仅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平均成绩低于80分以下。
  最后,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2016级研究生将该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的学院共有11个,平均分数在90分以上的学院只有一个,有八个学院的平均分在80-90分之间,但有两个学院的平均分处在80分以下,特别是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平均分数已经低于及格分70分。由此可见,学习同一门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很大,以5班为例,班内共含有4个学院的学生,分别是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保险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和财经研究院院。其中,保险学院和体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学生在本学期的平均成绩有16分的差距。
  我们采用同样的统计方法,将2017级和2018级入校的学生进行了平均成绩的对比,数据分析结果与2016级入校生学习情况相似。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如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较同年级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课程平均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两个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三高”课程时,存在一定困难,可见学生对课程接受程度有较大的区别。
  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及考试成绩所反映的深层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因素考虑,即:“学”、“教”、“考”。
  首先“学”的方面:
  研究生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尤其对基础课程学习并不是十分重视。调查发现,培养年限为2年制的研究生占同年级总研究生人数的54%左右,其余研究生培养年限为3年,在两到三年的修业年限里,研究生需要通过规定的所有课程考核并获得成绩,发表学年论文,完成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特别是两年制的学生,大部分会在第一学年修读完约32学分的课程学习,基础课9学分仅占一小部分,并结合研究生紧凑的培养过程分析,学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
  其次,“教”的方面:
  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三高”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基础,更是夯实研究水平的核心,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也较高,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同,所能接受的知识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现有的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点的广泛性,其中内容的选择及讲解程度,主要由老师主观控制。受课时限制,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普遍反映,老师上课内容多,复习和预习的时间不够,导致遗留问题越积越多,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知识,而同时老师在授课期间,无法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更不利于班级内基础差的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学科基础课程知识。
  学科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加深学科理论素养,助力学生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科研能力。但现有的课程内容方面,由于缺少适应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内容,或者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不够具体,使得学科基础课没有充分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深度的把控,以及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改革。
  最后,“考”的方面:
  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考核形式重于实质,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课程考核一方面是督促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研究状态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督促学校培养部门及学生所在培养单位发现问题及漏洞,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改善。目前,学科基础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闭卷,期末考试试题由授课老师负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三高”课程最终的课程成绩主要来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缺少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的关注和评价,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前,大部分授课教师会帮助大家做考前辅导和“划重点”,学生们如果在平日学习中表现不佳,只要期末考试前勤加练习重点题目,也能够获得好的分数,这种现象可能会养成学生对平日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与最终获得成绩并不产生直接影响的错误意识。考核形式单一,并且过于依赖形式化考试成绩,并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學科基础课程知识。
  研究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学习能力是其发展的源动力,高校的培养更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学科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环节和教学培养的落脚点,其课程设置改革及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已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为了更好的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解决以上“学”、“教”、“考”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问题,我们结合Z大学现有制度及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对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采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学科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形成问卷调查、访谈、系统规划和后期论证的闭环并不断优化   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科学的设置课程。经过研究校外专家观点及访谈校内研究生培养、管理领导和学院负责人,普遍认为科学设置课程不仅是校级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的依据,而且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此前的课程设置过程虽然进行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过程,但不够系统,科学性不强,建议今后的课程设置在出台实施前进行大量问卷调查、访谈、系统规划,实施中进行跟踪记录及评估,以一年为周期进行后期论证,形成闭环,并将论证结果应用到新的课程设置中去,不断对课程设置加以优化。
  (二)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覆盖面,优化学科基础课程结构
  1.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优化
  目前,Z大学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的“三高”学习,为每学期固定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学分设置,课时设置,难易程度基本一致,面对不同专业和学习背景的学生,这样的课程设置缺少针对性。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精准匹配学生学习诉求。可通过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校内专家成立学科基础课程改革小组,对“三高”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综合课时量,师资力量等因素,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各学院可根据自身专业需求,选择更适合本学院学生学习能力所对应的等级课程进行学习。
  2. 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化
  学生认为现有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形式较单一。而“三高”课程学习是经管类专业学习的基础,大量的数学模型和经济推导公式,如果采用较为传统的形式化教学方式,将很难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启发和探索意识。
  首先,在教师讲解的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尚存在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新动向,也可以包括相关学科、跨学科领域的前沿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其次,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融合。学生常常反映,因为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性质,要在课前对相关知识加以巩固预习,才可能及时掌握、消化新的知识,但是往往预习进度跟不上上课进度。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同时,也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当中来,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的合作教学。智慧教学理念与传统课堂的结合,老师可以将课堂知识点“共享”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与课堂回顾,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完成习题测试、向老师求教等。智慧教学平台的搭建,不仅缓解了学生和老师因为有限的上课时间所带来的“学”与“教”的压力,也可以借助平台信息统计,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优化中,课程设置改革是基础,有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划分课程,不仅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对“三高”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课程多样性教学的开展。
  (三)通过改进学科基础课程单一的考核形式,客观的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考核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衡量和判断的过程,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制约方式。根据现有“三高”课程考核成绩的依据来看,评判主要来源于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但是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后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在修读课程期间,即便是必修课程,出勤率情况也不为乐观。因此,现有的考核形式并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在本学期学习课程的努力程度和学习能力,而且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上课“钻空子”,考试“背重点”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除了严格贯彻落实考核制度之外,建议采取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考核方式,把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随堂测验成绩、期中论文、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课程知识的标准。此外,期末考试方面,建议组织校内专家建设不同层次的基础知识题库,题库中的题目以核心基础知识为主,内容较其他知识点,相对基础、简单,但同时也是夯实学生知识技能和思考探究的关键,而最终的试卷则是由授课教师根据本学期授课内容,与题库中题目内容组合而成,题库内容可以占总卷面分数的20%-50%左右。题库的建设,可以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视,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学科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而研究生阶段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以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为核心的“学”、“教”、“考”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研究生本身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明确;授课老师缺乏对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探索;考核方法单一,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更好的掌握学科基础课知识,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学科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拓展课程覆盖面,优化学科基础课程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系统综合的考核方式,客观的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优化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献:
  [1]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2]孔庆军.基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的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130-131.
  [3]陈文宇,博彦,陆鑫,等.计算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与教学的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2):253-255.
  [4]肖怀铁,付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4-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