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教师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放在首位,教学目的也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化为对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不尽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正面对新时期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學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给学生想说就说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的都很强学科,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要限制太多或进行死板规定,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7、8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7时55分还是8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放手让学生去做的机会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如,拼一拼、比一比、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以及操作实践,建立表象认识。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先找来各中物体,像肥皂盒,牙膏盒,魔方,红领巾……,然后在纸上画出物体的一个面,然后把画完的纸放到一起。集体给他们分分类,观察每一类图形的特点,最后认识理解。学生在找一找和画一画,分一分中就感悟到了图形的不同,这样一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三、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让学生去大胆猜想
  许多学生解题时,有十分好的想法,但就是缺少试一试的行动,延缓甚至失掉了一个良好解法的诞生。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追本溯源,发现解题思路,发现新原理、新公式等,以活跃他们的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来买气球这一真实情境列出了式子15-9=(),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出了很多计算方法。如除了书上的破十法:10-9=1,1+5=6方法外还有:算法二:点数,一个一个减,减去9个1,还剩6个;算法三: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算法四:把9分成4和5,先算15-5=10,再算10-4=6。可见,解题的成功常常伴随在试一试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一试,把想法变成行动。
  2.给学生充分思考空间
  在课堂中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机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我们在实施生本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鸡8只,鸭48只,……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鸭比鸡多几分之几?鸡是鸭的几分之几?鸭是鸡的几倍?鸭占买来鸡鸭总数的几分之几?鸡占买来鸡鸭总数的几分之几?鸡比鸭少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