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模糊综合评价视野下的地下水质评价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进行水质测评时有许多的方法可以使用,在进行测评时,需要先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污染的的级别划分,一般情况下会采用模糊综合的方式对地下水质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具有合理性,操作简易且效果好。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污染
  地面的水环境是一种影响环境众多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为保证地面的水环境安全,需要定期地对水循环系统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这可以对于水质的健康情况进行监控,可以凭此对水质进行分析,这也有利于对于水环境进行科学有力的管理。但是在地球中的地面水体系统是一个立体的,有着循环性的系统,各个环节对水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的种类。除此之外,一些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会影响到水质,如当地处在哪一类季风区、当地的地貌特征等。
  正是因为影响水质的因素过多,所以对于水质健康情况的判断也具有模糊性,因此监测数据只能反映超标与不超标两种情况,所以只凭借是否超标来评断水质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方法一般还需要水质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等动态的检测结果。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可以科学测量水体质量的模糊数学的理论和选取水体综合评价模型,及水体管理的基本应用。
  1 地下水之模糊测评的含义
  目前在我国,有许多的地下水水质评测方法,常见的有,灰色评价法、物源分析法、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中,除了单因子之外,其他的方式的区别都在于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的不同,而权重则指每种不同的因子对于污染的强度的参与度也就是实际的贡献多少。因此不同的因子的权重也十分的重要。在实际进行地下谁知的分析过程中,不同因子的权重可以客观的分析出当前水质的受污染情况和污染源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通过对于不同因子的计算和评价而得到的。
  美国加州大学的控制论教授Lotfl A Zadeh于1965年提出的,在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地下水及水循环的流体系统工程领域中进行广泛的运用。之所以是模糊教学是因为水循环立体系统中由于受季风、地形等当地实际情况不同而有着局地范围内的特殊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所以在这种模糊的情况下,适合采用模糊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测评,这样也可以使得结果更具科学性,并且更加的符合实际情况。但是传统的模糊测评的方式,由于和水体的关联度不够,评价因子的界定和计算不准确,因为有这些不科學的地方存在,所以早期的模糊测评方式结果偏差较大,所以要提高可靠性,就必须要采取科学的计算权重的弊端,本文就是通过改变权重方式来改进传统的模糊测评法,发展新的科学的模糊测评法。
  2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一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起到降低维度的作用,把多指标合成为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其中每个主成分都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所含的信息不重复。通常将之后生成的部分称为主要成分。
  在研究复杂的问题之中,为了保证不损失太多的信息,所以需要只考虑少数的主成分部分。这种方式更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内部的变量,在此情况下,将之转化为有关水体的因子所反映的水质问题。这种方式可以保留水质的原始数据但是又无法对水质情况做出直接的分析。
  3 总结和概述
  在传统的模糊评价法之中,评价因子权重的实际测量浓度和分配的基准直接相关联,但是它的分配基准却因选用的是水质标准平均值而在综合评价上失去其作为科学实践的科学依托。而进行改进后的评价因子系统,则是应该改进超标法将评价的因子在水质的标准之中的级别变化进行参考,分成不同的类别,将权重隐藏在新的因子评价标准之中。
  标准值越大,它的水体的污染越重,越需要进行环境保护。这种状况有效地改变了权重的分配的基准值在同一样本中进行选取,使得参考评价更加有了科学性。在现代的实际测量中,如果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更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的模糊水质测评中的弊端,进行更加科学实际的评价。
  在本文之中,详细的介绍了改进模糊测评变得科学实践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并且还提出了有需要继续验证的地方。
  这中模糊测评方法,可以客观的反映水质评价的合理性,也避免了老的模糊测评法的超标计算的弊端。分别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改进超标法”等方式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正确性和不超标。
  这是在实际的案例中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因此这种新的权重计算方式是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科学的合理的改进,有着深刻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青,陈艳卿,刘宪兵.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郑英铭.对水利部门作水质评价的某些看法[J].水文,1984(3):31-34.
  [3]薛巧英.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4):64-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0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