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成本收益的土地非粮化经济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土地非粮化多为农户根据市场波动做出的生产抉择,超出一定限度或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威胁。通过对比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的成本收益情况,分析土地非粮化形成的经济原因,得出生产不经济是土地非粮化形成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几点降低土地非粮化的粮食安全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成本收益分析;土地非粮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15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极端天气频发、城乡人口格局变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都推高了粮食的刚性需求,再加上伴随农业供给侧改革而来的粮经种植结构调整,使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显然将粮食安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统计,2017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亿公顷,粮食产量达到6.18亿吨,但是粮食播种面积较2016年合计减少了8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略有上升,谷物产量却小有下降,区域土地非粮化趋势开始显现,粮食产销压力增大。长此以往,粮食作为农业发展“稳定器”的功能将不断被弱化,甚至从侧面危及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安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主要农作物成本收益的对比分析,揭示农民粮经种植选择的经济导向,以期明晰成本收益胁迫下的粮食生产特征并提出相应建议,这对于“把脉”农村经济、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保证农用土地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粮食安全受到宏观粮食供给与微观粮食获取的共同作用,粮食供需结构性失衡被认为是当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掣肘[1]。粮食安全虽在不同的定义下,最终评价的具体标准或许有所差别[2],但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的观点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3],实施一个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势在必行。
  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外部环境、农户个人禀赋等多方面的影响[4],相对而言,学者们对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所起的作用给予了较多关注[5]。长期非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割裂了供需两端的联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收益剪刀差日渐凸显[6]。特别是在非粮农产品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不少农户根据国内市场预期、国外农产品冲击及土地经营尺度把控[7],改变种植策略、调整粮经种植规模,寻求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8],这些行为无疑对区域粮食种植空间形成了进一步挤压。此外,区域之间存在的隐形政治锦标赛,及粮食产销区利益不平衡,也极大地制约了地方政府发展粮食产业的积极性[9]。
  三权分置下的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我国长期施行偏向城市工业部门发展战略的制度纠偏[10],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国家管控、集体所有和个体资产之间的利益关系,优化了农业产业资源配置结构,让农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有了更多可能[11]。但是,流转土地某种程度的粘滞性和不可逆性[12],在增强了受转户规模经营信心的同时,其伴随高额流转成本而来的农业资本增密行为,以及土地集中现象[13],亦加大了流转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非粮化风险。为此,有学者做过专门的测算,土地轉让成本甚至超过流转土地利用现金成本的六成[14]。这种情况下,种粮相当“不划算”,唯有种植经济作物方能避免亏损,实现流转土地的经济效益[15-16]。
  从以往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当前关于土地非粮化的粮食安全风险的相关探讨并不鲜见,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缺乏现实数据的定量验证,抑或缺乏对土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梳理,难以表达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本文拟从不同农作物的成本收益分析出发,深入透视流转土地非粮化的经济学本质,尝试解析土地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期望找出切实可行的粮食供给侧改革之道。
  2 数据与方法
  2.1 作物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对粮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投入产出进行对比,综合考虑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作物典型性,选定了4种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6种非粮食作物(油菜籽、棉花、甘蔗、苹果、茄子、萝卜)作为代表进行分析。投入产出等具体数据源自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7年)》。
  2.2 成本收益分析法
  农作物的投入成本通常为单位面积作物的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之和;农产品收益则通常指单位面积作物所能获取的经济产值。净利润为单位面积产值与生产成本之差,其与总成本的比率(成本利润率)一般用以权衡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农作物投入与产出比较
  将主要农作物的投入、产出与利润情况进行整理,可以直接对比10种作物的成本收益情况(见表1)。
  3.1.1 生产投入成本
  从粮食作物投入情况来看,稻谷、小麦、玉米三种谷物的667 m2成本稍高于1 000元,分别为1 201.80元、1 012.50元、1 065.60元,而大豆的667 m2投入仅为678.40元,低于谷物,但其土地成本略高于谷物。传统的谷物都是历经岁月的筛选,层层优化至今的主食作物品种,其种植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大豆传统种植区更是以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为主,具有较显著的规模成本效应,拉低了平均生产成本。
  非粮食作物中,传统油料作物油菜籽的667 m2投入甚至低于谷物,仅为921.20元,其中土地成本仅119.90元。相较之下,果蔬类农作物投入成本就高得多,明显高于粮食作物,苹果、茄子的667 m2投入更是达到了5 388.70元、6 080.40元。可见,发展非粮食作物产业,需要一定的前期经济投入作铺垫。
  3.1.2 产出收益   粮食作物的产出收益总体要低于非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中产出收益最高的是稻谷,667 m2产值可以达到1 343.80元;最低的是大豆,仅为468.60元;小麦和玉米的产出收益居中,分别为930.40元、765.90元。
  非粮食作物中的油菜籽与大豆同属油料作物,在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差别不大, 667 m2油菜籽产值为590.20元,为非粮食作物的最低值;相对产出收益较高的是茄子、苹果与萝卜,其667 m2产值各为9 042.70元、6 285.50元、5 085.40元。
  3.2 主要农作物生产利润比较
  稻谷是粮食作物中净利润和成本收益率最高的,也是唯一获得利润的主要粮食作物,其667 m2净利润为142.00元,成本利润率为11.80%;而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利润均为负值,净利润分别是-82.20元、-299.70元、-209.80元,成本利润率分别为-8.10%、-28.10%、-30.90%,说明种植这些作物都不能获得经济效益。
  非粮食作物中,油菜籽和棉花的状况类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成本收益缺口,二者667 m2净利润分别为-331.00元、-488.30元,成本利润率为-35.90%、-21.20%;净利润较高的是茄子、萝卜,净利润分别达到了2 962.30元、2 316.20元,成本利润率飙升到了48.70%、83.60%。由此可见,生产传统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整体不如非粮食作物,存在生产效益过低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胁迫农户的生产行为向非粮食作物倾斜。
  4 小结与建议
  4.1 小结
  经过分析得出结论:1)在传统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投入产出值最高,生产行为最为经济,而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则不划算。2)在非粮食作物中,生产油菜籽的利润为负值,而种植茄子、萝卜、苹果的经济效益较好。3)生产粮食作物在经济收益层面总体要低于非粮食作物,存在生产不经济的现象,这很可能是导致土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
  4.2 建议
  降低土地非粮化的粮食安全风险的建议:1)土地非粮化作为一种并不鲜见的土地利用趋势,有着深刻的市场经济背景。要肯定市场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控作用,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和农户自律。2)要在尊重农户生产意愿的前提下,以“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为主轴,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等多个角度,设计出较为合理的粮食生产经济补偿机制,构建效益和安全“双赢”的立体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体系。3)科学引导农户非粮食作物的生产行为,动态关注非粮农产品的市场变动,对产业政策、经济环境及市场行情做出预判,合理选择生产要素投入方向,科学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设置土地非粮化的阈值,保证特色非粮农产品的品质和收益。4)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平衡区域粮食产销市场,摒弃以往“种粮的不如吃粮的”的短视思想,切实提升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保证涉粮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粮农的经济收益和区域粮食安全,让粮食生产真正成为农业经济的“小马达”和“稳压器”。
  参考文献:
  [1] 汪希成,吴昊.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J].社会科学研究,2016(4):130-135.
  [2] 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農业经济问题,2013(9):17-26.
  [3] 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4-10.
  [4] 刘洪彬,王秋兵,边振兴,等.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0):111-117.
  [5] 罗向明,张伟,丁继锋.收入调节、粮食安全与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补贴安排[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8-23.
  [6] 柯新利,孟芬,马才学.基于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8):1572-1578.
  [7] 郭庆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尺度:效率抑或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7):4-10.
  [8] 尚旭东,韩洁.短期效应、生存压力与农业共营制的长效兼顾[J].改革,2016(8):135-145.
  [9] 李丰.基于产销平衡视角的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6):50-56.
  [10] 李忠夏.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宪性分析[J].中国法学,2015(4):123-141.
  [11] 何欣,蒋涛,郭良燕,等.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与农户流转农地行为研究——基于2013~2015年29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管理世界,2016(6):79-89.
  [12] 王德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实践错位与路径反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2):20-27.
  [13] 匡远配,唐文婷,刘志雄.农地流转中资本增密及其风险分析[J].管理世界,2016(5):180-181.
  [14] 郭欢欢.重庆市土地租赁户农作物选择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威胁[J].中国土地科学,2014(2):37-43.
  [15] Li XB, Wang XH.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1981–2000[J]. Asian Geographer, 2003, 22(1):27-42.
  [16] 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2-10.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2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