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说理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就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和途径以及说理技巧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工作;途径;技巧;艺术;效果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现今社会,受“读书无用论”“脑体倒挂”“金钱至上”思潮以及“都行、可以、没关系、一切随缘”为核心精神的“佛系心态”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多少都受到左右、影响,于是在校表现出了心有旁骛,或怕苦怕累,没有斗志,没心思向学,得过且过,庸碌无常,精神萎靡,思想消极,意志不坚等,成为让人头疼的“三差生”。如何解决和减少“三差生”问题?做好思想工作是关键,是不容忽视的节点。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途径有哪些呢?笔者认为:
  一是正反两面的教育。有比较才会知优劣,有比较才显高低,有比较才分好歹。因此,可以以比较入手抓思想教育工作,只要是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身边的,都可以引为材料,正面的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典范,反面的可作为借鉴、教训。既有正面的“正能量”引领,也有反面的“负激励”镜鉴,合二为一,形成合力,能让学生从中辨别善恶、区分美丑、分清是非、看清黑白,进而以此为照,可资借鉴,对比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对比中,有所启悟,有所潘醒,心有所获,然后践行之。
  二是课堂授课。课堂授课虽然既有空间限制,又有时间规定,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要做好了准备,不仅“熟、通、透”了教材,而且备好了学生,那么,思想教育开展起来就会水到渠成、风生水起。
  三是演讲报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名人贤达或是从学校走出的社会精英、成功人士,回母校就某一个反面进行专题的演讲,专题的报告。内容可以沿引材料,也可以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奋斗经历作为报告的主题、核心,也能吸引人、鼓舞人、励志人。
  四是个别谈心。教师面对芸芸大众进行教育,与单独的面对面或是膝对膝,其效果绝对是迥異的,后者因为是零距离、心贴心的循循善诱,给学生一种教师特别看重我、关心我的温暖感、亲切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攻心为上”,出于至诚,学生自然会怦然心动,引起心弦的共鸣,与教师密切配合,很快接纳、认同教师的教诲与劝导。
  五是进行家访。如果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能够忙里抽空,不计较路途遥远艰辛,适时到学生家中家访,一定会让学生深有感动。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学生学习和思想方面的问题,能及时给予学生物质上力所能及的帮助,思想上能助其疏导、劝引,精诚所至,其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当然,要行之有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
  一是区别对象,因人而异。思想教育工作针对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特殊个体,所以切忌不可一刀切,要区别对待,男女有别,坝区的与山区的不同,学习好与学习孬的迥异,家庭好的与家庭情况差的也不一样。有些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些要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有些要温婉柔情,如和风细雨;有些要暴风骤雨,慷慨淋漓;有些要点到为止,打打擦边球。总之,要因势利导,宽严有度、严爱统一、严中有爱、爱中融严,要让学生良心发现,回心转意,有所改观,有所上进,就要灵活对待。
  二是寓情于理,情理相融。做好思想工作的条件,能有情,这是其一,能有理,这是其二,如果两者皆兼,密不可分,则能相得益彰,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的。“以情建谊,以理施爱”,情理相融的开导、劝引,不仅能潜移默化打动学生的心,穿透学生的“情感盔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应,唤醒沉睡的良知。有些人能把学生讲得会心一笑,有的则能把学生讲得眼泪婆娑,就是动用了情理相融这付“良药”和“心灵鸡汤”,情深意长,仁至义尽,让学生不心服口服都难。
  三是实事求是,以真待之。摆事实,讲道理,证据确凿,最能让人叹服。实事求是,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夸大,不缩小,就事论事;以真待之,就是不捕风捉影,不搞空穴来风,不听风就说来雨,不见云就说会下冰雹,要用全面、辨证、可观、发展的视角去讲道理,纵横捭阖或是鞭辟入里,蜻蜓点水或是入木三分,都不离开对事实的遵循,以真实的事说理,理会更透彻、更深刻、更隽永,教育起来不会放“空炮”,方式“接地气”,效果自然很扎实。
  四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大多为人师者,已是或将来是会成为父母的,所以,要对学生有感情,要把学生视如己出。学生阶段,是阅历浅、见识少、盲目性大的时期,学生在思想上出轨,走了弯路、进了岔口,无可厚非,实属正常,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学生,用爱换耐心,用爱导其行,用爱扬其帆,全情以投,全力以赴,帮忙学生从思想的边缘返回来,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洗礼、干净,让学生的行为得以规范、守正,进而健康快乐地度完学生生涯。
  参考文献:
  [1]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2]中国物资出版社《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3]中国卓越出版公司《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辅导读本》
  [4]云南教育出版社《现代教育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