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及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难溶性药物一般是指水难溶性药物,其约占药物总量的40%。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进入人体后在胃肠道中溶解的速率较慢,使得药物难以被机体吸收或吸收受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不能完全发挥药物作用的效果。因此探究针对难溶性药物的制剂增溶技术、以促进药物的溶解速率及生物利用度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对目前难溶性药物可用的制剂增溶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其应用,以期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难溶性药物;制剂增溶技术
  现阶段,经过对高通量药物的筛选而得到的活性物质,其中水难溶性的物质占有约40%[1]。难溶性的药物经过口服使用后,在胃肠液中的溶出度较小、溶出的速率慢,吸收不完全且吸收缓慢。而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快,易出现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使得疗效的发挥受到影响,生物利用度较低并且剂型的多样化也难以实现。难溶性药物增容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受到较多关注。为了对药物的水难溶性及溶解速率低等问题加以解决,相关学者已经研究出加助溶剂及增溶剂、应用混合溶剂、采用微乳剂或脂质体、微粉化及环糊精包合等众多技术方法。部分技术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但有些助溶剂的加入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或稳定性,对制剂的刺激性及毒性有刺激增强的作用,因此不同的药物使用增溶技术还需要根据药物的具体性质来做针对性的选择。
   1 影响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因素
  增加水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目的是改善其在体内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期其发挥最佳的疗效。而对影响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因素进行了解、可以对水难溶性药物增溶新技术等的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及处置对药物使用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过程除血管给药没有吸收阶段外,通常都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物发挥作用的途径是经过胃肠道生物膜的吸收,这一过程生理极其复杂,其影响的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吸收的部位、消化道的生理环境及药物剂型等[2]。药物的黏膜透过需要其具有合适的亲水或亲脂性,合适并非最大,对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进行一味地增加,并非肯定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2 水难溶性药物制剂增容技术
   2.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成盐、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对其水溶性的增加有一定的效果。前体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是经过酶解或水解作用转化为原药[3]。相关学者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经过实验的测试,结果显示,在pH值为7.4和5.5 时,EB1627的溶出度分别比CHS828 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这一变化使得其制备成注射液等制剂成为可能。另外EB1627 在体内可迅速转变为CHS828。
   2.2 合成磷脂复合物
  在药物和磷脂结合形成磷脂复合物后,药物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这一性质包括溶解性,合成完成后可以促使其提高脂溶性。在水溶性方面虽然没有促使其提高的作用,相反还有可能促使其下降,但是由于磷脂与细胞膜的高度亲和性,可促进药物分子与细胞膜结合而促进吸收,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2.3 制为微球或毫颗粒
  微球和毫微粒的优势在于其是一种固态胶体颗粒,粒径较小,在微米和毫微米之间。将水难溶性药物制作成为微球或毫颗粒,药物可包埋或溶解在其内部,也可吸附或耦合在其表面,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药物的溶出度。
   2.4 共研磨技术
  在医学领域中,药物与辅料一同研磨在1960年开始应用。其促进水难溶性药物的溶出机理为降低药物的结晶度、增加比表面积及改善可润湿性等。其优点在于无毒无害、简便易行、成本低、效果显著。随着后续的深入研究,这种共研磨技术受到的肯定及应用更加广泛。具体的例子为聚乙二醇6000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与硝苯地平共同研磨。
   2.5加入树状大分子增溶剂
  聚酰胺一胺树状大分子是一种新型聚合物,在近年来得以合成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较于传统的聚合物,该物质可在纳米水平上对分子大小、结构和表面基团进行严格的控制,因而具有精确的分子结构、致密的球状外形、单分散性及极好的水活性。通过树状大分子增溶剂的加入,药物可以结合到树状大分子的表面上,其表面具有多官能团,对其溶解度的增加有显著效果。
   2.6 制成脂质体
  脂质体最原始是指一种天然的泡囊,是由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目前其获取方式也可从自然转为人工制备获取。脂质体具有对人体无毒性、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其增加药物溶出度的作用原理为可以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泡囊疏水基团的夹层中。
   3 结语
  目前可以应用到难溶性药物增溶中的技术有很多,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增溶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都各具特点及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周维,李小芳,向志芸,等.自微乳化释药系统与液固压缩技术在难溶性中药制剂中的联合应用[J].中药与临床,2016,7(2):87-89.
   [2]鐘慧,朱源,余江南,等.难溶性天然药物增溶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7):3226-3231.
   [3]张彩丽,李晓琴,张亦斌,等.热熔挤出技术提高药物溶解性能的机理及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4):369-3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