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产业化背景下MTI课程优化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翻译产业化的概念及其特点出发,就翻译产业化背景下当前翻译硕士(MTI)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翻译硕士(MTI)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即语言(双语)学习与专业领域学习相结合,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翻译产业化;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to current problems in MTI curriculum design and suggests integrated studies of bilingual and specific domain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TI curriculum design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经审议通过,我国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Interpreting,即MTI)。截至2017年止,我國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单位已达到215个,涉及英语、法语、日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泰语9个语对笔译和口译两个方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近年来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1]杨朝军指出,“翻译硕士的培养应以市场的产业化需要为目的,从学生学习的整个流程如招生、课程设置、指导教师遴选、论文写作、基地实习、质量监控等环节出发,转换观念,悉心探求,真正找出一条适合本单位培养特色的翻译硕士培养路径,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翻译人才。”[2]近年来,随着翻译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调整MTI课程设置使其达到最优化以满足翻译产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趋势成为MTI专业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翻译产业化的概念及核心要素
  穆雷指出,“MTI 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突出培养职业能力,注重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3]“互联网+”行动计划,将翻译产业推上了崭新的台阶,不仅将语言和语言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形成了新型语言职业和语言产业的,还促进了最具低碳属性的语言经济的发展。
  从广义的维度,翻译产业被定义为“与翻译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从狭义的维度,翻译产业是指“以翻译的语言、文字或手势为载体的服务或产品”,即“翻译服务产业” [4]。张士东将翻译产业的概念具体化为“通过提供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转译活动,以满足人们对他种语言为载体的信息需求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 [5]由此可见,无论学界如何界定翻译产业的概念,语言无疑是构成翻译产业的最核心要素。
  翻译作为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语码转换活动,源语言与目的语的两种乃至多种语言学习自然是作为MTI的课程优化路径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这不仅是翻译产业化背景下的实然,也是翻译学科特殊性的应然。
  二、语言(双语)学习与专业领域学习相结合
  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来的同时,将国内的优秀成果推荐出去是翻译产业国际化的标志之一。汉语作为母语,是双语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汉语的语言素养直接会影响到译员的翻译质量。滕梅提出要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课程中“设置语言能力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6]。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汉语在我国MTI 教学设置中处于长期缺席状态。尽管大部分MTI课程都会设置翻译技巧课程,但是没有语言功底的译者就如无米之炊的巧妇,再精妙的翻译技巧也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因此,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MTI翻译人才,不仅要提高MTI翻译硕士的翻译技巧,更要同时提升MTI翻译硕士的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
  翻译界知名的丹尼尔·吉尔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理解公式: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7]李银芳指出,“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既要学习文学翻译,又要掌握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和翻译本领,变文学翻译“专才”为翻译“通才”,即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这是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一个崭新课题。”[8]翻译是译者双语语言知识素养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双语语言学习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是MTI课程设置优化路径的方向之一。在开设双语语言文化课程的同时,利用学校自身专业特色,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等跨专业选修政治、经济、法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环境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翻译是跨多个学科的文化交际,只有把双语语言学习和各个专业领域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当今社会的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
  MTI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基于翻译理论学习的翻译实践应为MTI教育的重点。对外经贸大学崔启亮教授课题组从2007年开始对全国143所MTI在校研究生分五批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于2017年出版了全国MTI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总报告。调查总报告结果显示“在MTI课程设置上,翻译理论课与翻译实践课并重或偏重翻译实践课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体验更佳”[9];而针对“实践与实习机会”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为MTI研究生提供的翻译实践与实习机会并没有达到令大多数学生满意的水平。因此,当前MTI翻译理论课程设置过多与MTI应用型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优化MTI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关注并着重解决的另一问题。   尚亚宁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重在提升实践能力,要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要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结合。”[10]国内外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对于如何提升MTI翻译硕士的翻译实践能力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符合本校特点的培养方案,如政法大学开设的法学专业选修课、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等等,均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提升MTI翻译硕士的双语语言文化素养,增强各相关专业领域知识,以翻译理论为基础、着重翻译实践经验累积,培养适应翻译产业化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是MTI课程优化的必需路径。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十年扬帆,蓄势远航:MTI教育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17(3):7-9.
  [2]杨朝军. 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2(1):24-28.
  [3]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翻译教学.2011(2):29-32.
  [4]朱宪超.中国翻译产业的概念、形态及其他[C].全国第五届翻译经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05:18.
  [5]张士东,彭爽. 中国翻译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1): 48-25.
  [6]滕梅、张馨元.翻译行业产业化和职业化背景下的翻译硕士(MTI)专业课程设置[J].山东外语教学.2013(4):96-101.
  [7]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75.
  [8]李银芳.新时期翻译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170-172.
  [9]崔启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报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58
  [10]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71-75
  作者簡介:
  关海鸥(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胡玲(1978--),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翻译美学、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翻译产业化与翻译硕士培养模式构建”[2014]第591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