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不断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便是其中一种选择。本文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在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当前,校企合作教育这一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高校和企业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内涵
  1、校企合作的界定
  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双向参与”。而其实施途径和方法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即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所进行的教育教學合作活动。本文将校企合作理解为:参与主体利用各自资源、环境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合作的过程,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当下及未来需要的具备工匠精神的髙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最终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研宄校企合作的主体中的“企业”不仅仅指具体形态的公司制企业,也包括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或产业联盟。合作主要主体是企业与高校,不同层次的企业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合作的内容、侧重、方式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侧重于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问题。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界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即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促进企业的有效联合与参与却是校企合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二、校企合作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以现有的调研情况来看,在我国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双方的合作开展。
  1、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训安排的稳定性不足
  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企业中开展的实习期限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出于对实习实训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视,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会多方联系,运用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在合作企业里建立实践基地,但实际上很多实践基地有名无实,真正有规模、定期接收实训学生的企业并不多。国内高校见习的主要形式以调查、观摩为主,一般在大三学年安排两周至四周不等的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有深入一线岗位的机会,能初步体验企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体系,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未来的需求情况等。只有到了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才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参加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工种的专业实习,检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累计大学四年的实习时间,仅有一个学期。
  2、校企双方合作契合度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关联大都是松散的。除了行业性的高校,一般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依托性。高校教师只关注理论,企业用人没有订单式理念。因此,实习实训的合作大都停留在人员的流动层面,学生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实习过程以观摩为主。虽然学校积极推动生产实训,学生也希望能参与到实际项目或工程中,但因为契合度太低,要想获得参与其中的机会还是少数。很多企业不愿配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生产设施给学生进行生产性操作。再加上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缺失,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需承担什么责任,这更使学校与企业产生距离,许多实践只能通过校内工程中心或仿真环境下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为学生提供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明显不足。
  3、校企合作的政策体制有待规范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分管部门也不相同,追求的利益,管理的思路也不尽相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利润和寻求经济效益,校企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是合作的主要障碍。企业存在没动力、无约束、少实惠的顾虑和害怕风险的心理。当前,校企合作总体上还是处于民间状态,政策保障措施不力的情况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行业协会、权威机构等其他类型的组织也还没有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现有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双方的自发行为。1996 年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对应用科技大学双轨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首次承认企业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地点,在企业中学习是应用科技大学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德国,企业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一种义务。企业既可以通过接收实习生扩大影响,又可以在实习中物色高水平人才。时至今日,我国还未能出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参与的政策法规。因此,我们的校企合作未能有实质性突破的确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三、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校企合作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开展合作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强化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主动的去熟悉一线生产经验和最新技术信息,切实增强参与意识与服务效果,构建并扩展与企业间的新型平等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时,学校应主动发挥知识科技优势,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类似为企业培训员工,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项目创新研发、产品或生产线升级等,扩大合作范围,挖掘合作深度,助力企业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久而久之,企业就会亲身体会到教育与产业结合的所带来的成果,认识到借助学校教学平台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走出去”,还可以把企业“请进来”。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核心技术骨干担任专业教学顾问,可以邀请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项目带头人在校园举办专业知识讲座,使企业对专业合作教育的热情得到提高。   2、建设高水平混编师资队伍
  混编师资队伍主要是学校在发展中根据自己的师资实际状况,除了培育校内的教师队伍外,还要根据教学、科研等的需要,外聘兄弟院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课、指导学生、学习交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仍然要抓本校教师专业水平,并建设稳定的、素质过硬的外聘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需要学校优化当下外聘教师管理机制、课酬制度,以师为本、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注重选聘过程的择优录取,做好教师储备工作。加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融合度,首先就要重视对外聘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可以以教学经验分享、院系师生交流、课题进展研讨等为主题搭建校内外教师互动、交流、信息分享的平台。增强外聘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例如在夏季高温时节,院系可以为外聘教师提供冷藏饮用水,院系教学、科研等研讨会要主动邀请外聘教师参与,通过头脑风暴,实现更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3、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地方性与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两大主要立足点。地方性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地级市。一般每个地级市都有一所。因为地区的不同,在文化传承的特色、经济建设的重心和城市发展的核心都会有不同;这就为各高校实现有目的的服务社会、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學创造了有利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满足该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还应积极为本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服务,主动调研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地区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设置特色专业,努力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换、技术服务及政策咨询与当地经济密切联系起来。
  4、建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
  在国家有关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背景下,要使校企合作规范、有效、健康的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部门——校企合作中心。根据本科高校二级管理的机制,校企合作中心应该有两级机构。学校层面,由于校企合作的重心是人才培养,一般建议挂靠教务处,以便与正常教学的统一协调。院系层面,要求有一位副职担任院系一级中心主任,专心于与企业打交道,为学生的实践教学铺路架桥。校院两级校企合作中心还应配备专门人员和兼职教师,让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和熟悉合作教育运作的工作人员在中心里发挥联络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梁,殷惠光,姜慧,徐孝昶.基于行业协会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2]易兵,曾永卫.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5(10).
  [3]黄中华,谢雅,黄峰. 抢抓协同创新发展机遇 推进地方高校快速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09).
  [4]柳长安,白逸仙,杨凯. 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01).
  [5]朱爱青,潘健. 农林类院校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 2017(03).
  课题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SGH17H3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