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绩《野望》与王维《渭川田家》之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王绩《野望》被选入初二语文课本,而王维《渭川田家》暂时还未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简单分析这两首诗,二者在主题、用字、题材以及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写景、写作背景、诗的体裁等方面又有不同。本文试从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分析,从中体会两位诗人在写诗时的不同心境,让读者对两首诗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王绩 《野望》 王维 《渭川田家》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王绩(约585-644),初唐时期的诗人。《渭川田家》和《野望》分别是两人的代表作。从内容上看,王绩在《野望》这首诗里,主要写了秋天的傍晚野外的景色;而王维的《渭川田家》则描写的是初夏傍晚乡村宁静祥和的景色。两位作者勾勒出两幅不一样的画面,让人读完这两首诗也不禁有一种归隐田间的想法。
  一、《野望》与《渭川田家》之相同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王维和王绩是不同时期的两位诗人,创作出来的两首诗,细细品味,会发现它们在主题、结构、题材以及用字等方面都很相似。
  1.主题相同
  两位作者不约而同以“归”作为诗歌的主题。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到万物归家,而诗人自己想归却不能欣然归的无奈以及落寞。王维《渭川田家》中,也是写万物皆归,诗人自己想归却不能归,羡慕归隐所带来的那种欣喜感、快乐感。由此诗人在最后写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看到乡村里的万事万物都归了,而自己目前的处境却是不能归,作者对这些事物只是羡慕。两首诗都在写傍晚时分万物准备归家,以此来喻指自己也要踏上归途。
  2.题材相同
  《野望》和《渭川田家》这两首诗在题材上是相同的,都是“田园诗”。王维和王绩这两首诗都是效仿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而作。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一位隐逸诗人,他纵情山水,并从田园诗中找到慰藉。《野望》以清新、自然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不仅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田园诗。王维描绘自然风光和景物的成就很高,使得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两首诗题材相同,语言凝练、用词准确,风格清新雅丽,使人读后对诗中的田园景象生出一种向往之情。
  3.结构基本相同
  两首诗都是先写作者远眺看到的景物,然后写自己听到的,诗的最后一联抒情。先看《野望》的结构:首联描写作者傍晚时分远眺野外景色,颈联和颔联写诗人看到牧人、小牛、猎人、猎物,尾联利用典故抒发自己想归而不能归的惆怅之情。《渭川田家》的结构也是首联写傍晚时分诗人远眺,颈联和颔联分别看到牛羊归、老人、麦苗和桑叶这些自然景物,再看到农夫归家,以及听到老人叫儿童归来的声音,尾联诗人同样利用《诗经》里的典故抒发自己想归却不能归的悲凉。两首诗的结构相似,却没有给人一种雷同感,可见两位诗人文学功底的深厚。
  4.用字、用词方面相似
  细细比较两首诗就会发现两首诗在用字和用词方面有众多相似之处。时间词汇:《野望》里是“薄暮”“落晖”,《渭川田家》里是“斜阳”,时间都是傍晚。地点词汇:前者是“东皋”,后者是“墟落”,都写的是家乡的田园。远景:“树树”“山山”和“麦苗”“桑叶”这些都是野外的景物。近景:“相见”“相顾”是写诗人和村里人见面时的情景。相见时的情景:“无相识”和“语依依”这个情景是相反的两个表现,前者是不相识,后者是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抒情的方式:“长歌”与“吟”,前者是唱歌,后者是吟诗。用词上的相似,使得两首诗读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追溯两位作者之间的关系,王绩是王维祖父王通的弟弟,实际上王绩和王维是爷孙关系,所以王维的《渭川田家》是对王绩《野望》的继承与发展。
  二、《野望》与《渭川田家》之不同点
  1.写作背景不同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的他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张九龄的帮助下做了官,但是后期因为李林甫把持朝政,宰相张九龄被贬官,同时他也被调离政治中心——长安,从而对朝廷失望至极。在李林甫担任宰相的十九年,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都遭到贬官,而一些奸佞小人当道。此时的王维深感政治的无依无靠,开始了他半归隐的田园生活,这期间他隐居在蓝田,创作了著名的《渭川田家》。
  王绩在隋末和唐初都做过官,但王绩的一生仕途不顺。在初唐时期,由于各方面都不安定,他也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是对初唐建立的许多新政心存不满,于是他后来弃官而去,隐居家乡。而《野望》是诗人抒发归隐之情的代表作,诗人用田园的美好景色与自己的烦躁苦闷作对比,更能体现作者的郁闷與彷徨。
  2.体裁不同
  王绩《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出现较早且完整的五言律诗,且对后世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野望》全诗八句每句五个字,总共四十个字,且中间第二、第三联对仗,如“树树”对“山山”、“秋色”对“落晖”、“牧人”对“猎马”。从这两联我们可以看出其对仗是非常完美的。平仄是律诗中最基础的,且每一联的最后两个字都是押韵的。唐代律诗发展还不成熟,而王绩却能写出如此完美的一首律诗,可见王绩个人的文学功底。王维《渭川田家》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全诗共五十个字,每句五字,共十句,中间两联不要求对仗,全诗不讲平仄,不讲押韵。在《渭川田家》中,第五、第六句诗对仗:“雉锥”对“蚕眠”、“麦苗秀”对“桑叶稀”。
  两首诗在诗的句数、押韵以及平仄上都不相同。正是因为两位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其创作风格有所差异,所以诗歌的体裁也不同。
  3.景色不同
  《野望》和《渭川田家》这两首诗都是田园诗,但其描写的景色是不同的。《野望》主要写了秋天的傍晚,作者看到野外夕阳西下洒向林间、牧人驱犊、猎人带物归等安逸农村的景色。诗中写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个“秋”字就点明了诗所描写的季节,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惆怅、落寞的。《渭川田家》则描写的是初夏傍晚的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依仗、麦田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祥和的景色。从诗中所写的“雉锥麦苗秀”,可以看出诗人描绘的季节是初夏。这句诗的意思是:“吐穗的麦田里,传来野鸡阵阵啼叫。”麦子吐穗说明麦子快熟了,而吐穗的麦子一般应该是在初夏,所以诗人所写的季节应当是初夏时节。
  意象是决定一首诗感情基调的主要部分,经过对两首诗意象的比较,以及诗中所写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出《野望》的感情基调比《渭川田家》更悲一些。
  4.所用典故不同
  《野望》中的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运用《诗经·召南·草虫》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二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被饿死。古代的“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在这里不是说自己想成为像伯夷、叔齐那样的人,而是只想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苦无依以及彷徨的心情。
  《渭川田家》的最后一句是:“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意思是:“面对农夫们悠闲安逸的生活,诗人很是羡慕,然而也只能忧愁地吟唱《式微》这首诗。”《式微》出自《诗经》,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大概意思是说:“天黑了,天黑了,你为什么还不归来?”诗人从这一句抒发自己迫切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但是事与愿违,自己却不可能真正归去,由此与自己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小结
  “《野望》和《渭川田家》这两首诗都不加雕琢,纯用白描的写作手法。”两位诗人用相似的词语、不同的写作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两幅不一样的农民归家景色图。“两首诗都自然、清新、雅致且诗意盎然,同时两首诗都采用铺叙手法,叙述作者看到的事情,给人一种亲切感。”虽然两首诗用词相似、题材相同、主题也相同,但王绩《野望》给人的感觉却比王维《渭川田家》更悲凉一些。两首诗作者都通过先写景后抒情这一写作手法,加深自己的情感。在以后的阅读或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二者的异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