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鲁迅对人性之美的颂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虽然出现在不同学期的教材上,但同出自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都是回忆性的叙事散文,表达了对长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并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鲁迅对“人性”的认识,以及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深刻原因和伟大价值。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对比阅读;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111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所写的《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两篇文章里,有许多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到鲁迅思索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缺乏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在提倡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强国的大趋势下,章太炎、鲁迅等人选择了从国民精神的重建和国民性的改造着手来唤醒国民。
  鲁迅为救国所选择的路是“立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假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世”。“立人”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鲁迅的人道主义意识,强调了人的价值以及对人的尊重。茅盾先生这样评价鲁迅:“古往今来伟大的文化战士,一定也是伟大的Humanist;换言之,即是‘最理想的人性’的追求者、陶冶者、颂扬者。”这一点,在初中课本中主要体现在《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两篇散文中。
  两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文章分别塑造了“阿长”和“藤野先生”两个人物形象,虽然身份地位大不相同,但对“我”关怀备至,使“我”深深感激和怀念。两篇文章的行文充满了真诚、温情的笔调,表现和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这是鲁迅先生对人性美的颂扬和呼唤。
  一、阿长,是温暖“我”童年记忆的一把火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个保姆,她的名字里就带着社会阶层的烙印。她脑子里有许多迷信的知识,懂得许多节日的风俗,更津津乐道自己遇到长毛时,被抓去做靶子的事。一开始,文中儿童时期的“我”是并不太“佩服”阿长的。后来,阿长告假回家,回来时给“我”买来《山海经》的事,转变了“我”对她的态度。从人性视角来看,阿长是善良的。作为作者的“我”感激阿长对自己年少时的照顾和陪伴,也对她充满了同情。
  这篇文章的笔调是充满温情的,多有“儿童视角”,多用“童言稚语”。连《山海经》的名字都记不准确的“长妈妈”,却能买来插图版的《山海经》,所以“我”会“震悚”。可见“长妈妈”的用心良苦。对于“我”来说,《山海经》是十分珍贵而且令人着迷的,是“我”心爱的宝书。不仅因为书本身,还因为这是“我”一直颇不待见的“长妈妈”送的,这本《山海经》便显得尤其珍贵。“长妈妈”对“我”的爱使“我”感激和怀念,但她的遭遇又使“我”深觉同情,只能希望这样善良的人能够于永安地母的怀抱中。
  正如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所说:“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于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保守残缺,以底于灭亡。”国民封闭麻木的心态由来已久。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表露出对被压迫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但是,如果只是把鲁迅的形象定义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的样子,那是不完全准确的。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深入骨髓的。他还有充满温情和人情味儿的一面。在《阿长与〈山海〉》中,鲁迅对保姆“长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十分的感激。阿长即便是传统的、保守的,但“我”仍能发现她的母性光辉和成人之美的道德,并表达出了感激和怀念。这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并且希望发扬人的价值和人性光辉。
  二、藤野先生是照亮“我”青年时光的一盏灯
  《藤野先生》中的“我”已是青年,这篇文章不同于《阿长与〈山海经〉》多见“童言稚语”的表达,而是充满着进步爱国青年的迷茫、思索、隐忍和奋发的基调。这篇文章也记录了鲁迅“弃医从文”的重大转变以及做出这样人生选择的心路历程。在看杀头影片时,爱做看客的国人和大声欢呼的日本学生,让“我”清醒认识到,国民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而是落后的思想和麻木的心态,即“奴隶心态”,不追求进步和自由。一个弱国的青年为找到救亡的道路上下求索,此时异国的教师的爱和帮助,即使是不懂“我”心中所想,但也足以使我充满力量去披荆斩棘,走出一条救国的路来。“我”一直把藤野先生的小像挂在房里,提醒“我”弃医从文的初心,坚定“我”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温暖“我”疲惫的心灵。藤野先生当初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有着希望中国变好的祝愿和中国人生活得更有价值的人道主义情怀。鲁迅赞赏这种对人的尊重、对国家的尊重。
  三、阿長与藤野先生都散发着人性之善的光辉
  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对人性之美的赞扬,无论是保姆阿长、还是老师藤野先生,“我”对他们的回忆都是充满感激和温情的。只是由于叙写的是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故事,所以笔调和语气有细微差别。《阿长与〈山海经〉》笔调更活泼,而《藤野先生》的笔调更内敛。两篇文章对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是不同的。
  “我”对阿长的态度从不佩服到感到“震悚”,从不待见到敬爱。“我”不待见的是她的粗鲁和没文化,“我”敬爱是因为她的善良和对“我”的关心。即便阿长也拥有着让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命运和心态,但是鲁迅表达得更多的是对阿长的感激、怀念和同情。《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表现的是藤野先生的人道主义。“我”赞赏和感激藤野先生的精神,也是对自己肩负为民族树人的责任的一种鼓励。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改造国民性,启蒙国民对自身价值的尊重和实现的这条路上,鲁迅是开拓者。在《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的对比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去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深入骨髓的人道主义思想,看到鲁迅作品的价值和人格的伟大。鲁迅在《摩罗诗力说》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发出振聋发聩之声:“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笔者认为,《阿长与〈山海经〉》和《藤野先生》就是这位精神界的战士所做的至诚之声和温煦之声了。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铁五中学   54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