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企合作是协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助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冀中工程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技师学院)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企业创新驱动、地方经济转型,提出“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理念,并初步构建了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政策引导型、专家联姻型、订单培养型等六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积极性,在协同育人、科研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一、“利益共同体”构想的缘起
  作为一所技师学院,学校以“服务需求,注重应用”为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在前几年的校企合作中,我们逐渐发现许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程度不深,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
  (1)校企合作“碎片化”。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围绕某一课程或某一训练项目展开,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
  (2)校企合作“短期化”。由于合作双方对“共同利益”焦点把握不准,校企合作项目是校内某些教师凭借“面子”拉来的合作“成果”,因而,有限合作几次后,再无继续合作的空间。
  (3)校企合作“表面化”。在校企合作初级阶段,不少项目“表面化”较为突出,大多是“握个手、拍个照、吃个饭”,合作仅局限在基地共建、课程实习等比较肤浅的层面,学生也认为进企业实习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不愿真正深入一线,在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敷衍塞责,成效不大。
  剖析上述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双方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基于互惠共赢之上、服务双方的“共同体”,因此,很难建立持久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二、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改革实践
  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形成了科研契入型、实习带动型、中介搭桥型、政策引导型、专家联姻型、订单培养型等六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其基本情况如下:
  (1)科研契入型。技师学院依托自身专业的科研团队、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与企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就某一课题深入探讨,协同攻关,真正实现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有机整合。例如,学校采煤专业方向早在20年前便与冀中能源各个煤矿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合作,为河北的煤矿行业培养了100多名应用型人才。
  (2)实习带动型。实习带动型是指企业通过与高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入生产和经营一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从中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例如,学校与冀中能源各个煤矿开展合作,企业“业师”承担了现场讲解、业务指导、论文设计等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先后有多位学生被该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
  (3)中介搭桥型。随着校企合作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中介机构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介机构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机构,可以灵活调节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资源配置,弥补校企合作中政府和市场作用的不足。学校通过河北省物流协会、河北省家政联盟等多家协会牵线搭桥,先后与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4)政府政策引导型。这种方式是通过政府牵头,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在这一政策环境推动下,学校积极开设计算机(软件外包方向),并与大城市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共建多个综合性实践项目,初步形成了开放、共享、复合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5)业界专家联姻型。业界专家联姻型指学校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的行业专家、企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到学校通过公开讲座、实习指导等形式参与学校教学,帮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养成正确的职场态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2011年学校实施在“千人业师计划”后,先后有230多位业师参与学校的协同教学,这些业界专家的进入为学生带来了外部视野,和业界资源和社会需求,以专家为媒介,学校与他们所属3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6)订单培养型。订单培养型是指企业与学校经过协商,由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企业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作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据统计,有近1/4学生成为了地区主管级骨干,为公司实现提升与跨越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利益共同体”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充分提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在协同育人、科研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彰显。
  (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基本构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是衡量校企合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学校制订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等一系列文件政策,成立了校政企实践教学指导委员,学校定期、不定期邀请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适切企业需求。
  (2)校企合作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以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在合作内容上,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内在逻辑,强化各内容模块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近年来,学校共聘请253位业界专家,通过公开讲座、专题授课、实习指导等形式,参与了227门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先后改造应用型课程40门,培养“双师型”教师多名,组建校企合作的团队10余支,合编教材20部。
  (3)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学生科技竞赛、素质拓展等内容形式统合到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同时,也促进了理论教学的改革。2018年全校共有580余名学生依托校企合作基地成功就业,当年学生就业率达95%;同时,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在相关行业的实践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 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2]徐小英 校企合作教育對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分享的中介作用[D]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陈新民 新建本科院校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