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校互动合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学生的教育上,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缺失任何一方,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家校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低段的学生,缺乏自制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与协调。如何使学校和家庭更有效地协调与配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问卷调查 微信群 家长信 家长开放日
  【中图分类号】G 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010-01
  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通过家长会、成绩单、电话联系等方式对某些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一定程度实现了家校互动,但是这样的方式一般都是学校单方面的输出,家长参与性不够。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信、QQ、校讯通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新时代家校互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沟通平台。那如何结合一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家长的情况,探索家校沟通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低段学生有效学习,达到家校沟通的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展开。
  1.开学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家庭情况
  对于刚走入校园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一切都是未知和茫然的。同样的,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和家长也是未知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家庭及其家庭教育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们选择借助家长问卷调查表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这种形式比电话沟通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比面对面交流受众面更广,可以照顾到每个孩子。
  开学第一天,我们发下家庭问卷调查表,请家长回家填写。调查表从家长受教育程度、孩子幼儿园情况、亲子交流和亲子阅读、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的困惑、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期待等等进行了解。这样便于老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兴趣和长处,学生已有的习惯以及家长倾向于的教育方式,这对日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及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入学建立微信群,及时沟通家校情况
  现阶段小学生的家长年龄大致在28-35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他们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的频率非常高。开学后,在年轻家长的带领下,班级很快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借助微信平台,发挥网络双向互动交流优势,构建了家校互动平台。微信群里可以溝通学生家校的表现,解答家长的疑惑等。
  3.一周一封家长信,引领陪伴家长上路
  刚入学,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新生家长的焦虑显而易见。他们想扶着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更担心自己教错。这种焦虑会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恐惧。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从孩子入学第一周开始,家长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教师书写的家长信。这些家长信里,有孩子入学需要准备的注意事项,有每个星期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有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等等。与其说这是一封封家长信,不如说这是一次次与家长的对话、交流、沟通。一封封家长信,陪伴着家长,克服了焦虑,慢慢地熟悉小学学习。
  4.班级QQ空间,点滴记录学生成长
  微信的交流虽然非常及时和直观,但缺点是零零散散,没有学生一路成长的完整记录。自学生入学开始,可以利用QQ空间,建立班级成长园地。在空间里,记录着孩子平时的表现。家长们在翻阅一篇篇日记后,写上了自己对孩子的祝福,自己对孩子的期许,自己对教师的理解,这更拉近了家庭和学校的距离。
  5.家长开放日,亲近课堂亲近孩子
  除却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家长开放日,作为一种传统的形式,让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学习,对于家长来说,是最真实、真切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真正的学习、生活状况。
  家长开放日活动通常安排了随堂听课和主题交流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听课,由教师上课。家长坐在后面听。家长能直观地得知自己的孩子在课上的表现,并充分了解各科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要求,激发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孩子在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上课,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各个都神采奕奕。其次就是面向全体家长进行的主题交流。针对低段孩子的年级特点,就孩子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家长开放日”这个平台,是家校之间直接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家长深入课堂一线,真切地感受孩子课堂表现,感性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和科任老师的因材施教,多维度地交流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经验,极大程度地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既开阔了视野,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6.多样活动,深入促进家校情感
  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了课业的负担,一些孩子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他们无法体会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家长,一味将注意力放在分数上,对于孩子的其他能力不重视,会导致孩子发展的局限性。如何使孩子爱上学校进而爱上学习,如何使家长也对学校有亲和力,配合教师的工作,开展多样的活动,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份独有的快乐。刚入学,班级开展了第一次活动“我的自画像”。请孩子们画上自己的画像,再采访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最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这种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了解父母寄托在名字里的期望,一方面增进同学、教师之间的了解。逢上特别的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等,或“义卖活动”,或“爱心捐款”,或“手画风筝”,或“七彩过端午”。更有趣的是,还可以和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来次班级结对活动,参加他们组织的“美食节”等活动。大大小小的活动,让孩子爱上学校,有了属于小学生的自豪感。大大小小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学,家校的距离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顾舟群.改变,从习惯开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5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