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阅读课上可从深入朗读、揣摩关键、结合语境这三个方面引导。
  【关键词】 品鉴语言;朗读;关键;语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更应有所侧重。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多为经典名家名篇,阅读鉴赏价值丰富。作为高年级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品鉴文本中有价值的语言,培养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一、深入朗读,品悟语言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教语文要重感悟,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而引导学生“悟”的最好办法就是朗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的精彩文段或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潜心会文,在朗读中研究和琢磨词句的语调节奏等,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文中,从而在反复朗读中“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
  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描绘普罗米修斯受难的场景这一段落时,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普罗米修斯受了哪些磨难?”(1)默读并用“——”画出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磨难,并尝试写写批注;(2)请多位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句子,抓住“却”“终日”“啄食肝脏”“绝不”等词语分别谈自己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3)教师小结,用“即使……他依然……”的句式引读两个“绝不”,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这个重点段落的教学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齐读、引读、读中思等),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脑海里呈现一幕幕普罗米修斯受难之景,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悟“英雄无悔”,对普罗米修斯伟大的英雄行为产生钦佩,在品鉴中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二、揣摩关键,品鉴语言精妙
  高年级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教学要有所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句深度揣摩品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思想。
  1.聚焦动词,鲜活人物之形象
  黑格尔认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妙用动词,能够使人物“动”起来。因此,在品鉴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时可引导学生寻找含有动词的语句。
  例如,《凡卡》一文我直接从凡卡的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自然段能体现凡卡“猪狗不如”的生活?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学生马上找出第8自然段中的动词,从揪、拖、揍、捞、拿、戳、捉弄、打发等系列动作描写,看出老板一家和店里的伙计丑恶的嘴脸,反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凡卡的悲惨。由此可见,品鉴动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2.比较揣摩,品味表达之精准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比较、品味,有利于学生品出语言之精妙,培养学生的品鉴能力。比较揣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替换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语言的锤炼都是十分讲究的,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敲”用得很巧妙,教学时引导学生用“推”替换,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哪个词用得好。很明显,“敲”更妙,万籁俱寂的夜晚出现的敲门声衬托出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心境,更有生活情趣,“推”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通过替换词语,品评比较,学生更好地走进了文本,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2)删减比较。“修饰语”是现代汉语语法中所言的句子(或短语)中位于“中心语”前面表示时间、地点、性质、状态、程度、范围等诸多附加成份。修饰语的使用能够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我常常采用“删减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删减关键的修饰语,让学生比较删减前后的句子,体会修饰语的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引导学生把修饰语“打着漩涡哗哗地”“在草窝里”去掉,改为“还乡河静静的,河水向下流去。虫子叫着。”接着比一比,品一品哪个句子更好。毫无疑问,原句更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雨来已经英勇就义,这一段景色描写不仅与文本开头相呼应,修饰语的使用更能表现出人们盼望雨来能够出现,人们并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雨来并没死,多好的娃啊!回来吧!如果把修饰语去掉,就写不出人们期盼雨来活着的心理。通过删减,学生感受到修饰语之妙,感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学生的品鉴水平在品鉴修饰语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增加比较。在文中增加字、词、句、段等,再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品味语言的优劣也是品词析句的好方法。例如《花脸》一文中的句子:“这(精致无比的)刀!这(栩栩如生的)花脸!”括号内修饰语是我增加的,让学生比较原文好还是增加了修饰语的句子更好。原文语言虽然简练,但是能体现出“我”快活至极的心情,更能表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加后反而啰嗦,失去语言的质感。
  无论是哪一种比较方法,教师给了学生品味的点,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语言的细微差别,发展思维,品出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分析修辭,品析语言之生动
  小学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格有八种,经典文章语言表达精彩之处往往是借助修辞手法,不同的修辞手法作用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能正确辨别修辞类型,还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文中的修辞进行品读,学生通过感受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感知其语言表达的妙处,触摸文本内涵。
  例如《劳动的开端》中描写工人“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挖煤工人进出煤窑比喻成狗,说明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条件十分差,生活很艰难。又如《白桦林的低语》中,“白桦林该还在向你絮絮低语,你该还在用专注的神情同他们倾诉衷肠。”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看林人的怀念情绪。学生的品鉴能力在分析修辞中得到提升。
  三、结合语境,品析语言内涵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字词句的理解不可人为的过分隔开,它们彼此是一体的,即使是同一个词语所处的语境不同,意思或感情色彩也可能完全不同。品析语言时如何结合语境?我一般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再把词语放入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即联系上下文,看看前文和后文)中来理解、感受、分析,自然就理解了语言深层次含义,进而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要掌握的成语。我通过问题导读:周晔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学生快速找到“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这两个成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学生联系囫囵吞枣”后文,明白了“囫囵吞枣”就是读书时随意,对书中内容通通接受,联系“张冠李戴”前文,知道“张冠李戴”就是把事情搞错了,乱套的意思。结合语境是非常有效的品析语言内涵的方法。
  品鉴语言方法是多样的,除了深入朗读、揣摩关键、结合语境等方法,还有其他方法未列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借助文本语言的桥梁,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品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真正培养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吴凤.品鉴文本语言…提高阅读效率[N].宁波大学学报,2012,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