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被割裂”到回归:当代书法学科化的现实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割裂应该得到重建,而这种重建并不意味着文化复辟,它应是一种穿越古今、中西的文化复兴与融合,因为理想的“书法”既有学术性,又兼具审美效用,才更能启发人文精神。
  以现代教育的兴起为学术背景的二十世纪前期,试图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于短时间内解体并细化,穷尽一切可能建立一门独立学科所需的全面知识体系。对书法艺术来说,科举制度被废,新式学堂教育兴起,一大批知识分子试图借助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观念,帮助书法实现近代历史上一次新的锐变。书法从依附于传统文化的综合“学问”转向明确的“艺术”,从重“书写”转向纯“书法”,古代书法理论也因白话文运动和科学观念的影响,转型成为符合现代学科标准“知识量”的理论体系。清季至民国时期,大量具有明确宗旨和研究目的的社会组织、艺术活动以及报刊媒介为新知识分子提供了传播书学、保存国粹的话语阵地,凸显精英群体试图对书法进行一种与古人不同的“彻底之研究”和“系统之研究”之势。如1943年成立的“中国书学研究会”和随之创刊的《书学》杂志,它明晰了近现代以来以“书法本体”“书法史”和“书法批评”为主的书学研究框架,从发展形式上和机制上与古代书法形成重要分野,也使20世纪下半叶实现书法学科化成为可能。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设立书法专业并招收学生起,三十余年来,借助学院和学科化的力量,书法研究和书写技巧取得有目共睹的進步。
   若说曾经的“西学东渐”给书法带来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也仅仅是一种变化和影响,而跨入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挑战就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灾难了。飞速发展的科技使整个世界日新月异,阿里巴巴公司早已使用经过设计的机器人手臂代替书家完成春联,送与员工作为新春祝福,这既省去了邀请书家大量创作的不便,又区别于市面上普通的印刷春联,不甚新鲜。但“永不止步”的互联网好似开始控制书法文脉,一方面,随着爪机的普遍使用和更新换代,“形体(如人脸)识别系统”和“语音识别系统”的发展解构了书写行为本身,使汉字与人更加疏远;另一方面,原本谷歌设计的Deep Dream人工神经网络(用来识别、分类和整理图像的人工智能程序),现在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即只要提供一张某种艺术风格的作品图片,人工智能就可以通过学习进而合成接近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那么,这些科技的进步对书法是否构成威胁?笔者认为书法学科建设如若一直徘徊于传统文化之外,那对书法“新生代”的威胁是一定有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书法已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稳固地位,并一直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本科阶段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已接近200余所,而招收书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也有近百余所,书法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正在成为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有不少是通过突击和速成的年轻“书法人才”,而全国各地独立门户的现代书法专业演化成“文化缺失的避难所”的不在少数。再者就是“匠人”式的技法分析和教学思维不断提高书法专业“新生代”的笔法精致程度,但不少学习者对传统碑帖范本还尚停留在临摹阶段,只能达到“片段化的形似”,对传统风格的“自我转化”存在较大的困难。当被要求创作时,他们频频求教于手机集字软件、电子版书法字典等,早已习惯于“拼凑”自己的书法作品,而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自然畅快书写。当然,这种快餐式的“拿来”和米芾的集古字是有区别的,米芾对所集字的范本已有宏观记忆的基础上,从自己脑部调出某些字型使用,而当下的“集字”学习是从电子设备中调取,试想这样一批与传统文史哲通识知识相隔阂、与浑然天成的书法创作意识相背离的“潜在书家”,更容易在21世纪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
   回顾现代学科的细分和建立历程,使“学习者各习一门知识”的同时,学习者缺乏了原有的通识和悟性,对书法学科的“新生代”来说似有些“无大道可为依归”之感,学科间的隔阂(尤其是书法与自古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之间)越来越多地构成了学术创新性发展的巨大障碍,成为艺术优秀人才培养和书法学科化发展的瓶颈。此外,当下渐具规模的高等书法教育机制尚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是以考试为主导的书史资料的背诵记忆,忽略文学修养的兼修,这些并不是书法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形态,还需要书学研究者不断思考和探寻其回归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从曾经“科学主义”的社会时风来看,书法“独立门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是时代一时发展之需,是在中国一切传统文化日益衰落之时,对书法进行独立化、学科化的思考和建构的结果,但在当下和未来,这种割裂应该得到重建,而这种重建并不意味着文化复辟,它应是一种穿越古今、中西的文化复兴与融合,因为理想的“书法”既有学术性,又兼具审美效用,才更能启发人文精神。未来的书法教育将更突显其艺术性和审美性,使我们在快捷、高效的生活中相遇一份闲情,追求人性的完满,感受一个有意味的、有趣味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冰冷的手臂无法生产这样意境的作品,同时也不能替代书写者生发情感体验,“博眼球”的时代风尚过后,会因失去观众而惨淡收场。
   书法专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现代化学科,传统的书法理论被纳入到现代化、学科化和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应不断持有对 “书法”是否具有合乎现代学科标准的“知识量”的质疑,不断探索它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使书法学科不是简单的依附式回归,而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4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