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知识网红”:改变“网红”的价值取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科学实验通过短视频这一更具显像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不仅可以提升触达人群的广度,也可以降低知识接收的门槛,助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最近,某直播平台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位“陈征博士”,他不仅是第21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教师,也是一位乐于实验的“短视频科普达人”。他以“陈征博士——科学实验大玩家”的名字为用户带来各类精彩的科学实验。陈征不仅活跃于短视频平台,此前在电视屏幕上也同样活跃,他是中央电视台1套《加油!向未来》第1、2、3季,《正大综艺之脑洞大开》,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之“这一题我会”的科学策划、实验总负责人;也是中央电视台2套《是真的吗?》、10套《科技盛典》、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等国内多档科普节目的科学策划、顾问及嘉宾;还是实验舞台剧《能量密室》的科学总监。
  随着这些视频和节目的播放,陈征博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凭借渊博的知识而成为一名“知识网红”。
  ★热议/观点
  创新传播科学
  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带出象牙塔。
  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往往严谨、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推广和传播科学知识时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那些已走红的“知识网红”,其实他们并未像某些“网红”那样扮丑卖乖,而是汲取了“网红”的娱乐精神。他们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勇于展现个人独特的风格,让科学知识搭乘娱乐的顺风车,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带出了象牙塔,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
  改善网络环境
  形成良性的竞争,改善网络直播生态。
  “知识网红”就像一股互联网的清流,改变着人们对网络直播和“网红”的偏见。相对于低俗直播,“知识网红”是更健康持久的网络直播模式。美好与庸俗之间有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网络直播同样如此。优质内容多一些,低俗内容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反之亦然。“知识网红”收获高人气,可以形成良好的示范,让更多人通过努力提升自我。以优质直播驱逐低俗直播,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从而改善网络直播生态。这就需要网络主播们发扬工匠精神用心打造直播内容,让直播既充满正能量,又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还富有趣味性。
  丰富“网红”种类
  以此为契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知识网红”的出现改变了网络红人的单一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网民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仅仅关注娱乐明星、体育赛事、影视作品,而是有意识地将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为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围观,更不能只是消费,而是以此为契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将对知识的需求和自我的完善、国家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社会进步
  让知识拥有市场,让知识体现价值。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积累、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常态,学习型社会日渐成型,这真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让知识拥有市场,让知识体现价值,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才会加强。更多知识分子贡献他们的思想,分享他们的学识,网络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正能量,才会更大范围地影响人、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才会进一步提高。
  ★热点运用
  让更多的知识大咖成为“知识网红”
  王雯
  最近,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增多,“知识网红”日渐涌现。已故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开通微博,不到两小时,粉丝数破35万,让这位科学家在中国网友中又“火”了一把。而现在陈征博士的网络直播和荧屏频现,也使他成为一名“知识网红”。
  对于他们的表现,不少人为之叫好,但也有人批评其“哗众取宠”。反对者大多认为,科学注重严谨性、严肃性,而“网红”更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二者格格不入。
  笔者认为,将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属性加以融合,让科学家等知识大咖具有“网红”精神,恰恰是当下科学普及和知识推广中所缺失的,这种做法值得鼓励。
  首先,“网红”精神为科学家等知识大咖的科学普及和知识推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严谨”“严肃”无疑至关重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科学家及知识大咖由于长期置身科研领域或学术研究,做科普或知识推广时难以转变思路,他们往往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致使其效果不尽如人意。“网红”精神,其实是一种服务精神和娱乐精神。为了走红,“网红”们不惜放下身段,甚至扮丑卖乖,以满足网民的娱乐、刺激等心理,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对于那些已走红的“知识网红”,其实他们并未扮丑卖乖,而是汲取了“网红”的这种服务与娱乐精神。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勇于展现个人风格,让知识搭乘娱乐的顺风车,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带出象牙塔。
  其次,科学家等知识大咖进军“网红”圈,为科学普及和知识推广提供了新渠道。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渠道,科学家有了更多直接与公众接触的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出去,避免二次解读中出现误解和歧义。
  如今,国家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兩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已经不再只是媒体等科普工作者的职责,而是科学家等知识大咖应当承担的义务。科学家们应当多与媒体和公众接触,将实验室里封存的成果和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大咖们要做的是少一些公式术语,多一些贴近受众现实生活的内容、形式。我们期待更多知识分子具有“网红”精神,也期待更多的知识大咖成为“知识网红”。
  【点评】
  文章按照“议—引—提—联—结”的行文思路结构全文。开篇从国内某自媒体推出了“科学家直播”的“新玩法”,让一些科学家过了一把“网红”瘾入手,引出“知识网红”话题,接着摆出受众对此现象的两种不同看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让科学家具有“网红”精神。文章主体部分联系实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这是一篇较好的时评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