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部编本“三位一体”编排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施转型及探索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并从尊重自主阅读权、合理推荐课外书,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确保阅读时间的专属性、形成阅读交流的常态化,确保阅读时间的专属性、形成阅读交流的常态化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统编教材;核心素养;语文阅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国家教育部“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统编教材”的面世,高校自主招生开始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这些无一不看出基础语文教学的一个走向,那就是要在教学实施中要真正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阅读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施转型及探索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尊重自主阅读权,合理推荐课外书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翻书的欲望。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自然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所以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自由地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帮学生进行阅读刊物的选择,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帮助学生筛选,让学生阅读精品文章。在推荐的同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并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长久地阅读,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
  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统编教材”中推荐的与课文相关联的课外阅读,让课本成为学生阅读的基地,让课后推荐成为阅读的跳板,从而走向更宽广的阅读世界。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多方面吸收营养,从而增加学生文学素养的底蕴。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
  首先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借阅,当孩子们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其次,还组织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一本或一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多次被借书的同学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因为他们的选择和推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正向力,会刺激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寻找和阅读更多的书,最终有点及面,让整个班级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最后,还可以利用好家长和社会的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家长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很多家长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所以这些家长本身就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就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交流,甚至可以召开家庭读书交流会,让家长的读书兴趣和热情给孩子以最佳的引导。
  以上的方法如果能有效地实施,长期以往,相信阅读一定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思维,从原先的被动阅读最后转化为主动阅读。让学生阅读的内驱力成为他们一生阅读的原动力。
  三、确保阅读时间的专属性,形成阅读交流的常态化
  笔者认为一星期五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此之外,必须给学生开辟出专属的自由阅读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比如一个星期专门排一节阅读课等。也可以星期六和星期天只布置一天的书面作业量,那么这些不需要学生写书面作业的时间就都用来看书,看学生们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而且笔者经过几次实验,发现少做一点书面作业并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反而让学生更喜欢语文这门学科。
  单纯的自我阅读,能让学生学会思考,但是思考的深度还是需要交流来推进的,尤其是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阅历完全没有达到能够自我消化提升的程度,所以笔者认为,这时语文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并努力让它常态化。建议借鉴美国“读书俱乐部”的操作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对阅读方法的认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在交流中满足了学生交际性情感的需求。
  所以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才是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
  四、鼓励阅读形式的多样性,构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统编教材”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体验。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被动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主动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异构解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一直是初中尤其是初一学生非常喜欢的一套书,但是同时这又是一套有争议的文本,阅读时我们不应该回避争论,可以把社会上的观点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式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又如我们可以将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而这些是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去思考、关注的教学实施。只有将统一的文本内化到不同的个体,形成不同的感悟,才能转化成一个学生内在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長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不管是语文工作者还是语文学习者,都必须积极参与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设事业中,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钦艾玲.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12):66.
  [2]陈玉水.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7(12):19-20.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王曜君. 立体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徐俭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9):84.
  作者简介:孙艳(1983-),女,汉族,宁波镇海人,浙师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宁波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蛟川书院  宁波镇海  315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