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流动 让课堂生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自由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可以质疑书本上的内容,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语文课堂可以拥有学生的喜怒哀乐,可以见证思维的碰撞。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吸取知识获得高分成了唯一的重点,学生对于语文愈发地失去了兴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思维 课堂生动
  一、激发兴趣
  1.找到不同种类课文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了,教师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种类的课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在教学写景类课文《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教师出示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想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课堂的气氛会有所改变。如在教学神话故事《哪吒闹海》一课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习过哪些神话故事,并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理清,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玩转智慧课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小学课堂的多媒体配置也日益完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学白板、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与学生一起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出示图片解释词语意思。多媒体的加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摆脱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
  二、抛砖引玉
  1.教师要学会“装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可是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适当地学会“装傻”,把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答,将教师的身份放下,与学生一起去讨论、去探讨,共同得出结论。在学习《所见》这首古诗时,笔者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可是课堂上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在被动地“张开嘴巴”等着教师去“喂食”。在后面的古诗教学中笔者改变了策略,将古诗学习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课堂中抛出,等待学生去解决。如“‘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句诗所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老师不是很明白,捕蝉为什么一定要闭紧嘴巴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回答出的同学得意扬扬,认为自己解决了一道老师也不会的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后教师再抛出问题“老师还是有点不清楚,如果能有同学表演一下就更好了。”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整个班级同学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能够通过学生的表演理解诗句的意思。随即教师再次询问出牧童的性格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调皮、机灵、天真、童趣。”教师提问:“你喜欢这样的牧童,这样的田园生活吗?”从而和学生一起理解古诗,体会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后进生”先回答
  想必每个班级都有教师比较头疼的后进生,尤其是上课的时候很难融入课堂。有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融入课堂,而是教师将大多数的机会留给了其他同学,少数回答问题的机会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把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信心,不再参与课堂互动。既然如此那教师为什么不尝试“利用”后进生呢?在每节课中都有简单的有难度的问题,在遇到简单的问题时让“后进生”来回答,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这些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以鼓励其他没有举手的学生。让其能够认为回答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每个人都可以做好,活跃课堂气氛。
  3.小奖励,大进步
  学生终究是一个孩子,一些小小的奖励总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奖励也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小心过犹不及。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设立了“积分制”,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无论对错都有机会获得一定的积分,在达到既定的积分后就可以到班级的“积分超市”换取自己想要的奖品。这项奖励制度实行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举手回答的行列中,私底下開始“攀比”谁的积分更多,谁换取的奖品更好。在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即使不太确定的答案也愿意去尝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取境生活
  1.走进生活,感受语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也要从生活中去寻找语文。在带领学生去春游的时候,一路鸟语花香,春红柳绿,笔者启发学生:“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古诗?”学生们很快便背诵出了《村居》,伴随着阵阵稚嫩的琅琅书声,欣赏一路的美景,学生此时正如几百年前的高鼎一样。拥有宁静的心情和淡然的心境。在夏季的雨天停下手中的粉笔与学生一起静听雨声,体会诗人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秋天带领学生在校园游逛,一起大声吟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冬天与学生一起在操场打雪仗,大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语文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将语文还给生活,带领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所在。
  2.创设情境,体会语文
  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情感表达,学生作为还没有走进社会的未成年人,很多情感无法感同身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对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理解不透。笔者将诗人替换成班级里的一个学生讲述故事,将这个学生假设成春节团聚之时,独自留在学校写作业的学生,让他描述此时此刻的心情。学生回答:很难过,思念自己的亲人,尤其在别人都在团聚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更是特别难受。教师将学生的心情投射到诗人身上。学生就可以理解诗人思念亲人的孤寂心情,朗诵古诗时也多了一丝寂寥的情感。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在课堂学习中主要依靠间接经验,依靠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课堂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课文情感。
  3.参加实践,升华语文
  学校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走出校门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暑假班级学生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走进大街小巷给高温工作者送水果和冷饮。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零距离接触在高温下工作的清洁工与公交车司机,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切身体会工作的辛苦。在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热得大汗淋漓,大喊辛苦。笔者趁热打铁布置了活动的读后感,写出你参加活动的体会。每个学生都认真完成了作业,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高温工作者的敬仰,流露出真情实感没有半点抄袭。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让语文变得真实。
  四、学会质疑
  1.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课堂上教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就变得极其重要。找出一篇文章中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思考,才能使课堂变得真实有效。
  2.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有了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学生才能够充分地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善于设计多种问题,找到文章的关键点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声东击西问此及彼。给学生明确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探索、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机勃勃,充满智慧。
  语文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是属于生活的课堂,是属于真善美的课堂。只有将课堂交给学生、交给生活、交给真实,才能收获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流动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3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