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传统评价方式存在学生学习意识不足、所学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应用能力欠缺的突出工程问题。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动态,建立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构化评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能够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  过程性评价  结构化评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250-02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门具有典型工程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骨架课程之一,也是食品专业本科院校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直接列出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三传理论”为核心,主要讲述常见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工作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设计计算以及选型等,培养学生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种重要专业基础课[1, 2]。“食品工程原理”具有综合性强、内容繁杂和基本理论多等特点,往往学生感觉知识太过抽象,难以理解和吸收,导致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显不足。为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工程意识和思维,熟悉基本单元操作及相关原理,从而为其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提供工程能力,是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并重视的问题[3]。
  1.“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不足
  目前,“食品工程原理”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操作简单,但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4],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平时成绩考核比重偏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过大。通常,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一般等于30%平时成绩加上70%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往往拉不开差距,所以学生多集中在期末考前突击,对知识点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因此,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经常出现“考过即忘”的现象,课程体系对“食品工程原理”基本概念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发挥。
  (2)传统考核方式重理论分析和计算,对实践能力考核不足,这恰恰是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能力。
  (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教师无法根据及时准确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由于课程难度较大,教师授课容易走向“自娱自乐”,试卷分析能够反映部分问题[5],但是也很难通过此途径及时发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考核方法探索
  针对上述“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相关大学教学理念以及对学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工程原理”过程性评价与结构化评分考核的改革措施。过程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成绩以及课程学习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做出的动态评价[6]。结构化评分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课堂表现、日常作业、实验成绩和试卷成绩等加权综合评定,其中课堂表现10%,日常作业10%、实验成绩20%,考试60%。
  (1)课堂表现考核方式。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回答问题(每学期每个学生均被提问)、课堂讨论(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和课堂测试(每章均有两次当堂小测试,课堂完成,老师下课收走批阅)。
  (2)日常作业考核方式。日常作业占总成绩10%。在每一章节讲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程的重难点布置作业题,整学期共20次作业。学生必须按时提交,教师在提交作业后及时批阅,下一次课程返还作业,并在每章结束后进行讲解。
  (3)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采用考勤、预习报告完成情况、实验过程的操作情况、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等理论与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以实验报告批改成绩和实验过程的实验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4)考试。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整个学期包括三次考试,分别在上完流体流动与流体输送、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与蒸发三部分内容后,进行即时考试,每次考试占总成绩20%,合计60%。
  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本次考核探索从2016年开始实施,在开始时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认为作业和考试次数偏多,对多次考试心存不安。但是经过第一次考试后,部分学生在低分的刺激下,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认真完成作业并在后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实验环节也表现出很好的积极性。总之,通过考核评价改革初步得到了预期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能力以及实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回答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课后与同学、老师讨论作业的情况也明显增加。在以前学生多敷衍了事的实验环节,经过考核方式改革,在教师讲授结束后,学生会针对实验理论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重难点进行提问,出勤率达到100%。在考试环节,第一次考试表现不好的同学普遍在后期表现显著改善,期末考试周临时突击的现象得到有效改观。通过对中英1403-1404两个班级共51人次对课程的表现以及最终成绩统计,课程及格率达到100%。
  (2)教师与学生互动效果良好,能够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针对性显著提高。经过过程性评价改革,学生会有意识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习中的困难,教师能够更容易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尤其是针对多数学生困惑以及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教师能够及时进行再次讲解,教学效果改善明显。
  (3)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過程性评价以及结构化评分探索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沟通次数增加,能够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予以褒奖,也能够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批评及建议,对部分学生思想上的小偏差能够及时纠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4.总结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工程原理”课题组经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构化评分课程考核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教学和新媒体教学发展快速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结合,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更加扎实,这些均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纪俊敏,魏安池,刘玉兰.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151-152.
  [2]范方宇,阚欢.“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农产品加工:上,2017,(3):74-76.
  [3]江连洲,李杨,刘珊,陈盛楠.食品工程原理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4):11-12.
  [4]韩宗元,刘云囡,李晓静,邵玉,王家庆,赵春燕.“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6,(7):72-73.
  [5]郭庆启,张娜,郭敏,包怡红.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试卷分析与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03-706.
  [6]赖雪飞,谢川,龙沁,廖立,周加贝,何菁萍,鲁厚芳.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化学课程评价探索[J].大学化学,2016(6): 16-20.
  作者简介:
  刘零怡(1987-),女,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