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雄安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城市森林是指在市域范围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从概念上来看,城市森林的建设不仅仅是植树造林,而是兼具提升生态环境、促進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雄安新区城市森林建设自规划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其高标准规划建设中融入的多种理念和做法,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宝贵经验财富,对我国今后的城市森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先植绿,后建城”——将城市森林作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于2018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领先于《纲要》的发布,雄安新区于2017年秋季启动了“千年秀林”建设,至2018年底已建成城市森林7000多公顷,到2019年底城市森林建成达4.06万公顷(含既有林2万公顷)。这种“先植绿,后建城”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绿化只是城市附属品的观念,而是将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是新区建设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举措。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理应和市政、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从空间上看,在城市规划层面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格局及城市森林在城市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预留出城市森林生态发展空间;从时间上看,城市森林区别于其他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是其具有生命特征,因此在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应绿色先行,避免绿化滞后,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森林发展在时序上的衔接。
  “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保障充足的生态体量
  “蓝”即河湖水系,“绿”即城市森林及农田。在雄安新区的生态格局构建中,最先确定的即是蓝绿空间的比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70%,这一比例严格界定了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的规模,限制新区城镇开发强度,留足充分的生态空间。此外,在城市森林建设方面,新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只有保障充足的生态体量,才能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更充分发挥出潜在的生态价值,也是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之举。
  因此,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积极拓展新的蓝绿空间、提升现有蓝绿空间生态功能,通过充足的生态体量来保障各项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构建安全的生态格局
  雄安新区城市森林建设构建了“太行山脉-渤海湾”“京南生态绿楔-拒马河-白洋淀”等多条区域性关键生态廊道,形成连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以及“九片”大型城市森林片林的建设,发挥生态涵养及生态源地的功能;通过在新区城区、起步区及白洋淀周边建设环形林带,限制城市无序扩张,保护生态空间不被侵占。
  总体上,雄安新区的城市森林布局上,注重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的理念,采用了片林与林带结合的配置方式,并注重加强白洋淀等关键生态区位的城市森林建设,形成了辐射全域的城市森林网络结构,进而形成了森林与城市相互融合、森林与水系蓝绿交织的城市森林总体格局。
  因此,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立足于区域生态安全及城乡生态格局,实现蓝绿融合、蓝灰融合,着力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保障生态格局安全稳定。
  “复层、异龄、混交、近自然”——营造稳定可持续的城市森林
  雄安新区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融入了近自然森林理念。“千年秀林”的建设以华北平原地区自然森林群落结构为参考,广泛选用长寿、珍稀的乡土树种,采用实生苗全冠栽植,采取混交种植,并开展近自然经营,目的是形成复层、异龄、混交的近自然城市森林,实现城市森林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往,许多地方城市森林建设虽然力度和规模均较大,但往往效果不佳,大面积的人工纯林严重依赖人工养护,生态涵养能力薄弱,一旦发生病虫害则全军覆没,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还未起到应有的生态功能。发展近自然城市森林,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低干预自然发展演替,是维持城市森林健康、可持续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的必然要求。
  “景观游憩、苗景兼用、生态廊道”——重视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经营
  城市森林兼具生态、社会、经济特点,具有多重功能,是一类复合的生态系统。雄安新区城市森林建设中,重视城市森林的多功能运营,规划设计了多种城市森林类型。不同城市森林类型从树种选择、配置结构、景观效果等均有差异。如淀景游憩型、风景游憩型主要是在白洋淀周边及城区周边营造游憩林,强调其景观效果;淀林生态型、生态廊道型、生态防护型则是以生态涵养、生态防护功能的发挥为主;苗景兼用林则体现了生态、景观、经济价值的统一,通过林苗一体化方式产出苗木获得经济价值,同时又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培育成复层、异龄的城市森林群落,具有较高生态意义。
  借鉴雄安新区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经营举措,今后的城市森林建设应在保障生态总量、维护生态格局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城市森林的多重价值,实现城市森林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公里进森林,三百米进公园”——城市森林建设普惠城乡居民
  城市森林建设除了改善生态环境以外,另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森林惠民。增加城乡绿色福利空间,通过森林公园、森林绿道、游憩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强城市森林的可达性,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职责所在。雄安新区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三公里进森林、三百米进公园”这一高标准要求,方便居民休闲游憩,切实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的建设,使这些城市森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各具特色、多级联动的公共绿地系统,使生态建设成果普惠广大城乡居民。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推动城市森林智慧体系建设
  雄安新区的城市森林还注重智慧体系建设。“千年秀林”中每一棵树都有对应的二维码,扫描之后即可呈现出苗木的树种、产地、胸径、冠幅等信息。随着科技发展进步,智慧管理已运用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其大数据分析、自动化管理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
  目前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中的智慧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城市森林智慧体系建设力度,在传统林业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土壤墒情监测等的基础上,城市森林建设应进一步拓展智慧管理范围,推动如景观效果、森林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智慧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