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其众多经典理论中的核心和精髓,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内涵,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从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阐释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并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旨在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对人类社会以往历史的客观考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大胆设想,不但科学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关历史和现实条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包括全体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励精图治,共同奋斗,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也是青年之梦。在中国,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积极传播和有效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当前各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这一理论也为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从三个维度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概念,时代在发展,这一理论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在探讨这一理论之前,必须审慎的思考“人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反复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正是对该理论精确解读的结果。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引用,并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说明,进一步论证了人的本质问题。据此,“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作为人的本质确立起来,指导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历史的,这一切都将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在此,笔者从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劳动能力的维度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和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此过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人的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使人有别于一般的动物,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劳动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离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关系的维度
  如前说述,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但劳动并不是人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一出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被打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就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这种广泛的社会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因为劳动分工和协作而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依托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和发展,每个人都作为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一份子而存在。据此,人的发展必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二者密不可分。
  (三)个性自由的维度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级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个性自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充分肯定,是对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充分肯定,个人的发展必须以个人为主体进行自觉自愿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互为前提的,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的发展,是人人共享的发展。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存在的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落实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上。只有人的个性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才会成为现实和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取巨额的剩余价值,对广大的产业工人进行赤裸裸的剥削和压迫,这实际上也是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无情践踏。产业工人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又何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应尊重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和新使命。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人”的因素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要保障,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因素。只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才能变成现实。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不准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掌控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教育活动实效性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常常与党和国家宏观的奋斗目标相混淆,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观认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宏观发展目标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转化,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在这样的误解之下,教育者盲目按照特定目标要求来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这就使得目标的设定很难符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教育目标犹如空中楼阁,遥不可及,青年大学生在这种空洞呆板的理论说教中备受煎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无形的挫伤。   (二)价值取向片面
  教育价值取向特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教育发挥什么功效,受教育者如何发展等问题都会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受早期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对立起来的现象,认为二者水火不容,不可兼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对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宣扬集体利益至上,批判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这种价值取向过分强调集体和社会组织,片面强调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误以为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个人的正当利益和价值诉求是得不到尊重和保护的,因而产生负面消极情绪。
  (三)主体观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视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片面认为教育者就是课堂的主角,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角色,认为受教育者是缺乏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被接受物”,在教育过程中只能通过教育者“被输入”。事实上,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并非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独立个体。受教育者的被客体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疏导人心理、激发人内在积极性方面的功能受到严重削弱,也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显得机械呆板,缺乏活力。
  (四)内容枯燥陈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此外,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从理论到理论,注重了理论性和思想性,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教学环节陷入空洞僵化的局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服从谦恭的学生形象,却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方法机械单一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被简单机械的归结为“灌输”,即教师向学生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课堂学习环节被简单分割为“教师输出”和“学生输入”两个阶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整个课堂压抑而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在日常的高校思政课课堂上,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以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方式代替课堂学习的现象频频出现,不容忽视。此外,青年大学生思想较为独立、其判断能力也日益增强。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如果不当,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抵触,从而削弱其育人功能,最终导致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笔者从自身奋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生产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推进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讲,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可以做一些改革和创新,切勿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举例来说,从按照教材的篇章结构组织教学,到打破教材章节目的束缚,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来开展专题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设定上的一种创新。可以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育者应立足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活力,以创新谋发展。
  (二)找准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据此,各高校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此外,各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人与人之间形成普遍的交往,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校园环境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浓郁的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师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都将获得极大的提高,这势必会增强教育合力,获得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善用教育方法,慎选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正确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其实质是追求个体生命自然和谐的发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教育者居高临下,受教育者死记硬背的传统做法,广泛采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亲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让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担任主角,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受教育者的获得感。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和多媒介发挥教育合力,保证教育过程顺利实施。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能力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过程去检验日常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在校大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一门课程,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脱离实践活动的纯理论说教,往往收效甚微,也极易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最终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甚至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据此,各高校应更加关注实践教学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各高校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青年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所见所闻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校外的实地考察,更加具体地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从而对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一知半解上。此外,大学生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广大人民群众相接触,能够更加用心的体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含义,能够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青年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这个方面,笔者所在高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课堂的拓展。在教学中强调: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授课需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多次组织学生前往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嵩明杨林监狱等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既有利于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自身垂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多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据此,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育人过程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与教育者的德行修养和自身垂范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和德行修养的提升,从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提高和武装自己。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具有主体人格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期的师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使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当前各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个性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精神特质。青年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其个体也会存在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自由,尊重这种个性自由,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创造的热情将会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工业文明的崛起,该理论的历史意义更加彰显。可以说,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理想蓝图的天才设想,具有伟大的理论魅力。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高校也应在这样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浓郁的发展氛围之下,立足教学一线,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各类问题的突破口,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真正抓好落实,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青年大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1.
  [4]袁贵仁.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3).
  作者简介
  龙晓燕(1984.9—),女,籍贯:云南省永胜县,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讲师,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