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模仿错误行为的个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的模仿行为随处可见,主要是3-5岁幼儿对其他行为的效仿,从中学得相关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化的过程。模仿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幼儿感知认识周围世界的第一步,而学前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教育。因而模仿行为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模仿 沟通 安全感
  一、案例背景
  儿童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遗传特点、不同体质使每一个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发展的个体差异。同样的活动对于不同的儿童而言,所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因此生活教育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注重个别化,针对个体发展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模仿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发展各个领域的技能与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打扮幼儿的逻辑思维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有了初步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他们会在生活与游戏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意识的进行模仿。但是有个别幼儿一反常态的经常性模仿其他幼儿的错误行为,因此教师在积极正面引导的同时,要针对幼儿的差异给予个别幼儿更多的关注与个性的指导。以我班幼儿萱萱为例,在此浅谈针对模仿错误行为个别化教育。
  二、案例實录
  萱萱在进入大班下学期后与班级小朋友的交流的次数增多,也经常模仿其他小朋友的错误行为。例如有小朋友在活动室内跑跳,老师看见后提醒他不要跑要小心注意安全,萱萱看见后也在活动室里跑起来,一边大声笑着跑跳一边偷偷瞄着老师的举动,当老师喊萱萱的名字让他到老师身边,萱萱又蹦又跳笑着跑过来,两眼亮闪闪的望着老师。又例如,在喝水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没有看脚下趔趄一步,老师赶快冲过去把她抱住。萱萱看到后,在喝水时走到老师身边突然大声“哎呦”一声,身体大幅度摇摆看上去要摔倒,老师将萱萱扶住以后摸摸他的头提醒他小心,萱萱看着老师很开心的笑起来。
  三、案例分析
  针对萱萱多次模仿错误行为的举动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多次与萱萱的妈妈共同了解萱萱的家庭情况,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心理原因
  萱萱的家庭成员有父母及姥姥姥爷,但是由于工作原因,萱萱的爸爸常年在国外工作,又受时差的影响,不能与萱萱联络沟通。萱萱的妈妈是一名程序员经常加班,基本上回家时萱萱已经入睡,母子沟通的时间很少,也很少进行亲子间的游戏互动,萱萱的妈妈经常以“妈妈很忙没时间陪你玩,别打扰我”为理由让萱萱自己玩,因此萱萱的性格比较内向、安静,也因此比较敏感。父母在教育者的角色中常年缺席,姥姥姥爷对萱萱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过度保护。当在户外玩耍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吵,姥姥姥爷会马上冲过去把萱萱护在怀里,这样的过度保护不但没有满足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反而会让萱萱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因此萱萱的内心孤独,极其想获得成人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关爱。
  (二)认知原因
  萱萱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主动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因此成人没有及时察觉他的心理需求。我在大班的下学期重点培养小朋友们的自我服务、自我学习以及自控能力,小朋友们在班级的自由度比较高。老师会重点关注能力稍弱的小朋友并适时给予指导。而在家里妈妈忙于工作很少与萱萱交流,只有萱萱犯错误妈妈才会认真的和他沟通。所以根据萱萱观察到的情况会让他浅显的认为只要犯错误就会得到别人的关注,别人只会因为他犯错误才会与他沟通交流,表现对他的关心。因此在班级里有小朋友表现出错误或不适当的行为,他就会马上进行模仿并观察老师的反应以此来获关注。
  四、解决策略
  (一)家园沟通——改变从父母做起
  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萱萱的妈妈意识到沟通和陪伴的重要性。萱萱的妈妈听取建议后调整了工作计划,尽可能按时下班将工作拿回家完成陪伴萱萱。我建议萱萱妈妈在工作时也积极的抓住契机与萱萱互动,要有方法的跟萱萱沟通,发挥“语言的艺术”鼓励萱萱,让萱萱参与进来,让他有被需要的感觉,增强他的自信心并建立母子间亲密感,增强安全感。
  (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教育
  萱萱长时间缺乏关爱,渴望受到大家关注。因此针对萱萱的教育方法要进行调整,在给予萱萱自由的基础上,及时的表现出对萱萱的喜爱和关注。早晨萱萱总是很早就到幼儿园,我会在这个时间和萱萱聊天,引导他主动和我分享心情。在一日生活环节的间隙用朝他微笑、抚摸头、引逗开玩笑等方式拉近我们的距离,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喜爱,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抓住契机进行鼓励,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一件作品后进行鼓励表扬。为了增强萱萱的自信心,我为萱萱安排了一个角色,在毕业典礼上表演童话剧。在平常排练的时候鼓励萱萱大声的说台词,练习表情动作夸张,晚上回家后萱萱的妈妈也能耐心的陪伴孩子共同练习。一个小小的童话剧成为了架起建立母子亲密感的桥梁。在本学期的后半学期,萱萱更加愿意主动与同伴交谈,在户外自由活动能够主动组织发起游戏,模仿他人错误行为的举动明显减少。
  结论
  (一)针对幼儿的个别化差异应该制定个性化的计划。这种个性化体现在:
  1.家园沟通的个性化。在家长不重视的情况下,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反映孩子在园基本情况,从专业角度与家长分析并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提供机会让家长积极配合。
  2.教育的个性化。萱萱的能力很强,在活动中几乎很少需要老师的介入和干预。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从其感兴趣的方向入手。案例中的萱萱缺乏安全感,那就从这一方面入手,抓住契机表达教师的关注与喜爱,让他内心获得满足感。
  (二)在面对个别化教育时,教师应不断学习、自我提升
  1.进一步学习幼儿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只有读懂幼儿心理,才能从幼儿角度思考问题,走进童心世界,才能理性理解各种差异。
  2.正确理解幼儿生活中的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个性化教育并不仅仅是部分幼儿的教育,它强调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有机会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发展自己的潜力、兴趣、才能以及独创性。而个别化教育强调的重点是尊重差异,让部分较特殊的孩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入大环境。因此教师在个别化教育中更应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