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许多高校都将网络通识课程作为教学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结构乱和网络通识课程杂乱无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对校园教学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对网络通识课程进行改革,无论是在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评价上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 网络通识课程 教学评价 高校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信息素质和综合能力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高校的大学生,还是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在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利用互联网呈现出文字甚至是视频,以适应和推动时代的发展。高校将网络通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但是目前,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并不乐观,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网络通识课程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高校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方面也应该创新和改造教学评价机制,推动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实现改革。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通识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网络通识课程一般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学习,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以很多学生就会对学习有所懈怠,甚至有些学生干脆逃课,丧失了网络通识课程学习的兴致。特别是那些自律比较差的学生,由于校园监管的缺乏,许多学生并为掌握熟练的网络操作和网络使用能力。
  此外,许多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的开展单纯的依赖于教学器材的改进和升级,所以即使学生使用上了先进的互联网载体和机器,但是自身的使用能力和核心素养并未得到提升,这不应该简单的归结为学生的惰性,有很大一部分问题源于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管理存在着管理缺失的问题。
  (二)网络通识教学有效性较差
  网络通识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互联网开发和互联网操作人员,而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应该在技术难度和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更多的互联网产品涌入市场,学生需要使用和掌握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更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水平,所以从理论上来讲,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的教学难度应该是有所提升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中,都存在着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该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育机制的改革,高校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教育,精英的培养不再是高校教育的唯一宗旨,学校的学生更多意味着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压力,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新的互联网使用和操作技术,也没有办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学质量就可能下降;另一方面,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的网络化在实现教育升级的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难度的加大会促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很可能因为一部分没有完全掌握就出现跟不上的问题,所以高校有必要对网络通识课程才能进行改革。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一)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校要想实现教学评价的改革,首先就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应该是相互配套的,如果教学评价与教学模式不统一,那么就会降低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应该首先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和改革,高校可以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实行混合式的网络通识教学模式。在线上使用慕课的教学手段,让同学们自主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同时也给学生更宽松的时间自由,在线下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操作上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
  (二)加大对网络通识课程的质量把关力度
  高校应该在网络通识课程质量上进行把关力度的加大,高校在评级机制的改革意义正在于此,高校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通识课程,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网络剪辑和视频制作課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网络通识需求的同时,提升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的多样性。
  (三)加强对网络通识课程的评价和监督工作
  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一般存在着教师监督缺失的问题,很多学生的水平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个人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有必要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监督。此外,还要完善网络通识课程考核的评价机制,让教学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教师的监督也同样重要,应该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该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入手,实现高校网络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大对网络通识课程的质量把关力度和对网络通识课程的评价和监督工作,提升高校的网络通识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红,安继芳,常子冠.基于网络学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D].中国电化教育,2014.
  [2]徐晓丹,叶荣华.网络辅助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9):l15-l18.
  [3]周露,汪海波.网络信息素质课程的互动教学探索——以武汉大学通识课《网络信息资源处理》的教学为例[D].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
  作者简介
  杨慧(1978.12—),女,汉族,籍贯:湖北黄石,信息技术硕士,讲师,湖北理工学院,从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7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