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凌源青龙河流域生态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凌源青龙河流域处于北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多样的陆地环境与湿地水域相互补充,形成了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的独特区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批建了国家级和省级2个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地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性地提出大面积湿地生态修复治理、荆条灌丛人工干预下的封山育林以及耕地、坡耕地退更还林等技术,以期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 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凌源青龙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D927;D92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6-120-2
  1 自然概况
  凌源青龙河流域位于辽宁省最西部,与河北省平泉县、青龙县和辽宁省建昌县接界,处于北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468.5 mm,高出周边地区40~50 mm,年均蒸发量为1 974.3 mm,森林覆盖率69.6%,无霜期140 d。青龙河流域总面积1 504 km2,耕地面积1.33万hm2,人口18.6万,行政管辖为大河北、刀尔登等10个乡镇。流域内多样的陆地环境与湿地水域相互补充,形成了本地区密集的动植物分布区。因青龙河流域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已批建了国家级和省级2个自然保护区,同时批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
  2 生态建设现状
  2.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12月,批建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0.45 km2。近年来,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行了面积范围内的勘界立标、动植物资源后续监测调查、荒山生态修复工程、青龙河湿地小流域修复建设、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开发、4处管理站选址建设等,并购置了交通工具及监测、航拍、科研、宣教以及办公设备等,建成动植物标本馆、保护区沙盘及大型电子显示屏等,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为当地自然资源保护与绿色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2.2 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99.12 km2,并于2007年设立为独立法人单位。省级保护区系统性地对流域内自然资源实施保护,主要包括地域性特征明显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典型原生植被,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二叶舌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 ex Rchb.)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及其生境,黑鹳(Ciconia nigr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在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3 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5年12月,批建了青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并对保育区等4个功能区进行了科学规划。
  2.4 生态湿地工程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大河北镇8 km河道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将人工湿地技术、强化表流湿地技术、滞留塘技术、深度净化塘技术、生态岛技术以及生态缓冲沟技术等有机结合,河道水体经多级表流湿地,污染物在水体中经过滤和沉降、吸附和离子交换、污染物降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病原体的灭活等,达到了面源及点源的污染治理效果。湿地生态修复后,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系统监测数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符合三类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二级质量标准。生态湿地工程保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对青龙河湿地进行大面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成功范例。
  3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青龙河湿地生态修复需加强
  青龙河干支流遍布凌源市西南10个乡镇,已完成系统生态修复河岸长度8 km。在凌源市境内,青龙河的主要干流总长度52.6 km,在干流段仍有85%湿地需要进行系统治理修复,包括湿地公园内生态修复工程未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龙河湿地的生态功能与社会效益。
  3.2 生态系统脆弱,面源污染影响水质
  据相关资料统计,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337 km2,主要为流域內的山地阳坡,自然植被保存率不高,近1/2达到中度以上侵蚀;流域内耕地面积1.33万 hm2,耕作方式原始,大水漫灌较多,水肥大幅度流失,面源污染严重,氨氮含量在丰水期达到最大值。
  3.3 自然保护区保护形势严峻
  流域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类型较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湿地,承担着涵养水源、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等任务,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辽西秀美山川的物质基础。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内人员活动较多,存在大面积的坡耕地,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坡耕地合计384.7 hm2,对保护区护林防火等形成了较大隐患。
  4 采取的措施
  4.1 改善流域内阳坡陆地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管理相关政府部门,应重点对流域内的山地阳坡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特规灌丛实施生态修复,提升灌丛水源涵养功能。采用人工干预下的封山育林措施,选择适宜的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等原生树种,在荆条灌丛内视立地条件补栽乔灌木树种,改善灌丛结构。同时,加强封山育林保护,提升林分生态功能,加速原有灌丛的自然演替进程,从根本上修复阳坡原有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结构。
  4.2 湿地工程建设
  多方面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对青龙河干流段重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项目。首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以大河北湿地生态修复为模板,推进青龙河干流生态治理修复进程。2018年下半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在窟窿山河进行了湿地小流域生态修复,建设了2座溢流堰生态工程,并进行了相应的步行道建设。经生态修复,湿地的固定水深增加至1.5 m以上,水域面积增加8 000 m2,湿地水质有明显改善,保护与恢复了小流域湿地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其次,结合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对恢复重建区内一些人为侵害影响的湿地环境,采取人工措施进行退耕还湿、水质改善、鸟类生境改善、水系疏通等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
  4.3 耕地与坡耕地
  相关部门应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耕地实施微喷灌,减小灌溉水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也减小土地对河流造成的面源污染。对坡耕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内,应尽早实施退耕还林,发展高效经济林,且适当的地块也可进行林下间作中草药,提高经济效益,减小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保护造成的不良影响。应选择高效的经济林品种,如薄皮核桃、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 (Michx.) Elliott]、大扁杏、板栗、欧李[Cerasus humilis (Bge.) Sok.]、苹果、梨等,加强栽植、施肥、灌水、修枝、修树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管理,保证经济林尽早发挥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发展林下经济,进行林药间作和林草间作。间作品种有穿龙薯蓣(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柴胡(Bupleurum chinense)、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rucz.) Schischk.]、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多个品种。间作种植增加了土地产出,是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1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