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绿色生态视角下的校园建筑设计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学是一个社区,具有一定地理范围和空间尺度,拥有复杂的建筑和设施种类,涉及教学、科研、生活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资源消耗偏大,同时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中出现了绿色技术堆砌,标准过于笼统,只重形式不讲效果等急待深化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一号学院楼群项目设计为例,结合当地自然特征,参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从中找出有益于绿色校园设计的相关设计手法和策略。
  关键词 绿色生态;校园;理念;策略
  1 绿色校园
  在我国绿色校园经历了“绿色学校→节约型校园→绿色校园”的发展进程。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在《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013)中对绿色校园的定义为: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推廣绿色教育,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学习及使用空间,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和谐校园。也就是说绿色生态校园不是停留在“绿化校园”的层面,而是为了给师生营造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给他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节约(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1]。
  2 工程概况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用地西部临山,东部临海,用地形状不规则,东西最长约3.2公里,而南北最长约为1.7公里。地势随周边山体有较大起伏高差。用地内最低点为1.0米,最高点为269.4米,整体地形呈西高东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内现有若海、隐湖、沕水、惠池及岁月湖,东西方向有排洪渠贯穿校园。五大湖均与现状排洪渠相连,兼顾防洪蓄水和美化环境的功能[2]。
  而本文主要研究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一号学院楼群项目由地下一层地下室、5栋多层和2栋高层的五个院系楼、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共享空间等配套公共设施组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53559㎡,总建筑面积为79992.6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0784.26㎡;地下建筑面积19208.36㎡。地上建筑最高9层,建筑高度42.5m。
  3 设计理念
  人们“生态觉醒”,从而崇尚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筑。本项目设计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打造绿色生态的校园,选择“中心活泼自由、生态园林”作为发展的目标与设计的主题。融合生态学的理念,保留山体基本形态,因地制宜,层次有序,错落有致,并考虑教学功能上的灵活性。从北面校区主入口及南侧公共共享区校内人流聚集区的景观视线能穿透基地,将用地外的绿地及湖水,通过景观将学院楼群联成一体,为学生营造空间丰富、顺应岭南地域特征的活动场所[3]。
  4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策略
  校园建筑生态设计是构成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以系统协同性、地域性、高效性、自然性、健康性、经济性、动态适应性等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为指导对绿色校园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4.1 建筑功能空间布局
  本项目结合每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充分考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使建筑在其安全使用年限内最大化地适应使用功能的变化,使空间具有未来的可发展性、可持续性,减少因为变更而引起的额外资源和建材需求。建筑群体以四层的服务中心作为学院楼群序列的前奏、经过廓道、形成一般教学楼\区域中心\区域公共中心高低起伏的节奏。用地东面的翰林山在基地一侧戛然而止,一号学院楼群的体量好像山体向隐湖湖面的延伸,作为城市精神的承载物将人文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4.2 结合地域气候保护环境
  项目顺地势布局,并采取合理的布局设计,达到自然通风,教室采光日照最大化。同时以岭南园林为空间意向,采用廊、街、台、院等元素,西侧学院楼群为围楼建筑,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书院。东侧学院楼群高低起伏,形成台谷的空间格局。架空式的院落布局创造了通风、凉爽的室外小气候,一组连廊连接各个组团,提供全天候的步行条件。我们将南边和北边的水体进行连接,构成了整体的水系结构,环绕基地调节宿舍区的微气候。
  4.3 生态缓冲空间设置
  在建筑裙房部分设置有部分架空,形成建筑中宽阔的通风带,增加了气流的穿透,并在建筑的外观上减少表皮的过分凸凹,引导气流的通过。建筑群内部实体的墙面也有利于节约能耗。通过绿化屋顶,绿化建筑表皮,遮阳、自然通风、雨水收集等技术手段造就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典范。通过这种生态缓冲空间设置进一步加强了自然通风效果,保证环绕塔楼教室的空气得到最大程度的循环流通,尽可能使学生感觉凉爽舒适。
  4.4 重视人文生态建设
  绿色校园的人文设计要做到“传承历史、映射文化、突出教育”,以人为本,完善舒适性的校园开放空间体系,营造可感知的绿色校园场所氛围,传播绿色文化,推进绿色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本项目的设计是以创新的方式延续校园的经典记忆,避免了新校区异地建设出现的文化断层。
  4.5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整合设计
  校园景观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等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绿色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是校园环境的美化,更是综合、科学地统筹组织校园环境中各种要素的系统化设计。
  在2016年新编制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海·城”的校园格局充分考虑校园与城市、自然景观的关系,在规划中将城市、校园、自然三者相融合。基于此,本项目设计以“科技、人文、生态”三位一体为指导原则,逐渐由绿色校园本身扩大到强调绿色校园与其周边城市环境的整合互动概念。如北侧校区内主入口与南侧共享区主入口后的山坡连线形成视线通廊,学院楼群面对东面山体的部分也打开形成通廊,将景观引入基地,创造可体验的绿化意境。
  5 结束语
  校园空间的绿色化,是推动校园科学育人的重要基础,以上是基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一号学院楼群项目设计实例的基础上对绿色校园建设的探究,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现行标准,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融入生态节能理念,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不仅节约资源,实现校园品质的优化,对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构建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充分体现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孙振亚.高校建筑的复合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2] 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29.
  [3] 赵亚楠.地源热泵在校园建筑中的适用性分析[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1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