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是饲料制品和谷物中的一种常见毒素,如玉米谷物及其饲料制品在生产及运输等过程中非常容易污染ZEA。ZEA的作用类似雌激素,能够分泌非常强的生殖毒性。动物食入ZEA后,会造成生殖器官功能发生紊乱和退化,使其生长发育受阻,繁殖力降低,引起生殖障碍,尤其是猪对ZEA非常敏感。目前,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非常关注ZEA的毒性作用。
  关键词: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药物治疗;饲料管理;脱毒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090-02
  1 病原学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分泌的一种霉菌毒素,类似雌激素,一般是由禾谷镰刀菌分泌,另外三线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以及木贼镰刀菌等真菌也可分泌。主要导致玉米、高粱、大麦、小米和大米等受到污染,还可在大豆及其制品中发现,但玉米的含量和检出率最高。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白色的结晶,无法溶于水,可溶于碱性溶液、乙醇、甲醇以及乙醚等,熔点高达164~165℃。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在120℃高温下加热依旧不会分解。因此,农产品污染毒素后,在加工过程中随着加工工艺的改变而很难发生降解,从而持续存在于动物和动物制品中。
  在动物体内,玉米赤霉烯酮会代谢生成玉米赤霉烯醇(ZEL),其有两种异构体,分别是α-ZEL和β-ZEL,其中β-ZEL的雌激素活性是α-ZEL的3倍。相比于玉米赤霉烯酮,其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雌激素作用,也会对动物和人造成更大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作用于动物的生殖系统,可导致家畜、家禽以及实验小鼠出现雌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食入污染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会发生流产、产出畸形胎或者死胎。
  2 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5~9月温暖潮湿季节发生,尤其是连绵阴雨的6~8月。通常是体重低于60 kg、快速生长的保育猪易发,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体重为15~40 kg的猪,且表现出最明显的症状。由于该病的发生原因明确,只要在临床发现猪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就会呈地区性发病。饲喂相同饲料的猪也出现发病,尤其是饲喂混杂霉烂玉米的饲料或者发霉的玉米面或者霉变玉米芯,即可判断发生该病。
  3 临床症状
  母猪中毒后,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下降。阴道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出血,并伴有瘙痒,外阴部明显肿大,往往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嚴重时阴唇哆开,往往由于尿道口肿胀而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出现阴道脱,部分会由于不断摩擦阴户而形成外部擦伤或者发生感染。妊娠母猪中毒后,会发生胚胎吸收、流产、早产、产出木乃伊胎或者死胎。成年母猪中毒后,繁殖性能下降,大部分在第一次配种或者人工授精时较难成功受孕,或者导致每窝产仔数量减少,且后代仔猪比较虚弱。青年母猪中毒后,乳房肿胀,伴有发情征兆,发情周期变长并出现紊乱。公猪或者阉割猪中毒后,会表现出雌性化综合征,如包皮发生水肿、乳房有所膨隆、睾丸萎缩、性欲机能降低。
  4 防治措施
  4.1 药物治疗
  该病还没有特异性疗法,主要防治病猪吸收毒物,尽快排毒、解毒,并配合利尿、强心、保肝以及其他对症疗法。
  病猪可灌服硫酸钠、硫酸镁或者石蜡油,直至发生腹泻,如取300~500 g硫酸钠,添加注射用水配制成10%溶液,混合均匀后灌服。接着使用黏浆剂或者吸附剂,如服用10~15 g淀粉,也可使用木炭沫或者鞣酸等,用于保护胃肠黏膜。当中毒症状减轻后,可内服助消化药,如胃蛋白酶、乳酶生、酵母片等,每次可服用2~10片酵母片,每片0.3 g。
  及时剪猪尾尖、耳尖进行放血,接着静脉注射100~200 mL等渗葡萄糖溶液,确保要达到放血量的2倍以上。
  取100 mL 50%葡萄糖溶液、100 mL乌洛托品、4 mL地塞米松、8 mL肌苷、8 mL三磷酸腺苷二钠、4 mL维生素C、2 mL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20 mL安钠咖,混合均匀后给病猪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
  病猪肿胀部位,如果黏膜发生较轻微肿胀,可使用0.1%高锰酸钾、2%~3%硼酸、0.1%雷佛奴尔、0.1%新洁尔灭中的一种冲洗,即可回缩。如果黏膜发生严重水肿,可先用浸有明矾水的毛巾进行冷敷,或者用针头将水肿黏膜刺破,并轻轻用手挤压排液,接着涂擦双氧水,以缓解水肿。
  应用中药进行解毒保肝,可取20 g大黄、20 g栀子、20 g茵陈,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给病猪灌服1次。
  4.2 加强饲料管理
  随时检查饲料品质。由于谷物破碎后,暴露在外的淀粉非常容易污染霉菌,并有利于其大量繁殖,因此对于购买的玉米粒要进行筛选,先利用破碎的部分,完整的部分进行恰当保存。对于粉碎的玉米粉,要尽量在短时间内用完。储存谷物的水分尽量保持低于13%。如果不能提供上述条件,较安全且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饲料原料或者饲料中加入适量的防霉剂,避免污染霉菌,防止产生毒素。
  4.3 脱毒方法
  4.3.1 物理脱毒法
  物理脱毒法主要是通过物理学方法分离或者破坏毒素,目前常用三种方法破坏毒素,即吸附、高温和辐射。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海泡石、凹凸棒以及活化酵母细胞壁等,但这些吸附剂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度有所不同。建议在饲料中使用组合吸附剂,吸附玉米赤霉烯酮的效率可高达95%左右。但由于使用吸附剂费用较多,且只有控制各种条件符合要求才可使其吸附毒素效率达到最大,因此较难大面积推广使用。
  污染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在120~140℃高温下处理,可除去73%~83%的毒素,但饲料经过高温处理会导致营养价值降低。辐射主要是通过照射紫外线、射线,其能够穿透毒素,从而使其发生降解,但该法存在污染,并会使饲料中正常的营养物质结构被破坏,因此也不适宜推广。
  4.3.2 化学脱毒法
  化学脱毒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如强氧化剂、酸、碱等)破坏污染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活性基团,从而使其分解。例如:在80℃条件下使用10%过氧化氢能够使玉米赤霉烯酮的活性基团被破坏。另外,高浓度的臭氧也可在较短时间内将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完全清除。
  4.3.3 生物脱毒
  生物脱毒法是利用一些对动物和人没有危害的生物来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效率较高。目前,国内外主要是研究利用酵母、细菌以及霉菌等微生物使污染饲料脱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