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根据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小规模学校是指不足100人的学校。2016年末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11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5.7%,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
   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存在于人口稀少的西部农村,甚至也存在于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传承乡土文化、助力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保障了偏远地区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没有分布在广大偏远地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无疑会下降。
   其次,小规模学校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村学校的撤并,学校教育和教师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失落,传统的村落在人才和文化方面空心化,这对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最后,小规模学校小巧灵活、便于管理,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克服当前城镇学校大规模、大班额背景下办学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在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上,国家近年来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来进行扶持和支持,把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上升到了国家的政策层面上。而在实践中,找准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策略,无疑是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关键。
  建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支持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提出了十项改革举措,要求消除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体化改革发展。文件中特别提出了推进“四个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的建设标准要统一,教师的编制标准要统一,生均经费基准定额要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要统一。同时提出了“两免一补”政策的城乡全覆盖,以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做了工作报告。其中提到,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的底部攻坚,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下,国家实施了校安工程、初中工程、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改薄等重大工程项目,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了系统思维,要求在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等方面全面加强,而不仅仅是突破某一个方面。二是突出了底线思维,要求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对两类学校重点保障,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岗位结构、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方面向两类学校倾斜。三是突出了精准思维,要求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立足省情、县情、校情,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来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四是突出了问题导向,从基层学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基本上一条政策表述对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指导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统筹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学校是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的关键,也是后期对学校进行投入建设的基础。《指导意见》强调学校布局既要有利于为农村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又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方便儿童就近入学。要求各地准确把握布局要求,科学制订布局规划,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要求妥善处理撤并问题,学校撤并原则上只针对生源极少的小规模学校,并应有适当的过渡期。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合理确定两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各地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本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同时强调,加强通往两类学校的道路建设,完善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
   三是强化师资建设。办好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制定两类学校教师编制具体核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小规模学校,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编制。还要求各地制订寄宿制学校宿管、食堂、安保等工勤服务人员及卫生人员配备标准,满足学校生活服务基本需要。要求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落实乡村教师各项津补贴政策。继续加大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加强“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发挥县级教研机构的作用,整体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
   四是強化经费保障。要求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的政策,中央财政继续给予支持。探索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的方法。完善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规定的公用经费足额用于小规模学校。
   五是提高办学水平。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两类学校的独特优势,完善育人模式,提高育人水平。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地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健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与两类学校有关的问题。要把办好两类学校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和完善两类学校的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
  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刘斌在2018年1月31日湖南教育新闻网《乡村小规模学校和鄉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就目前而言,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重点需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解决好寄宿生寝室的标准化硬件建设问题。当前农村寄宿生寝室条件还十分落后,一般都是原有的预制结构,寝室大,学生多,没有专门的学生厕所,更没有配套的消费设施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学校的寄宿生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寄宿生寝室的标准化硬件建设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现有的寄宿生和“二孩”发展情况合理布局。
   第二,应解决好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住的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学校是全权监护人,责任重大,同时还关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是辛苦的,除学生放假外,教师都必须和学生连在一起,如果教师住的问题不解决,管理学生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就目前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周转房还没有全面解决,教师租住在校外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因此,解决了寄宿制学校教师住的问题,寄宿生管理才会得到保障。
   第三,应解决好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待遇问题。在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要比非寄宿制学校的工作量大的多,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更为辛苦。这就造成了劳动付出与工资待遇不成比例,干多干少一个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制定相应政策,认真落实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问题。
   第四,应解决好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问题。一方面教育部门要根据寄宿制教育的实际情况,配足、配齐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培养一支合格的教辅人员队伍,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缓解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要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研修重点,应对多层次的培训重点倾斜,大力培养学习型教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曾文婧、秦玉友在《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8期《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问题分析与建设思路》一文中也指出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
   第一,学校功能教室缺乏,标准化运动场地建设有待推进。近年来,在危改、薄改项目的推动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校舍条件得到改善,D级危房基本消除或弃用。就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可用的校舍来看,学校教室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室闲置的情况。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功能教室相对缺乏,科学实验室和音体美器材室等多种功能教室共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就配备率相对较高的图书室配置情况来看,目前仍有很多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没有配备图书室,并且未配备图书室的学校所占比例呈现出由中心校到教学点递增的趋势。除校舍建筑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学校应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但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缺乏标准的体育运动场地,活动场地较小,运动场地条件不达标,缺乏标准的运动跑道,仍有一定比例的学校未实现操场硬化。
   第二,教学设施设备状况不佳,图书缺乏且学龄适切性差。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是学校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就课桌椅来看,课桌椅数量基本能满足需要,但质量不高。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课桌椅较为破旧,许多课桌椅不符合国家《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的标准要求,基本没有配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人体工学课桌椅,更没有实现每间教室设有两种不同高低型号的课桌椅的条件。就音乐、体育及美术器材和教学仪器的配备情况来看,部分学校中有社会捐赠的乒乓球台和篮球架等体育运动设施,但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教学点的音乐、体育及美术器材和教学仪器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即使配备了相关器材和仪器,也多处于闲置状态,由于疏于管理和维修,有的已经老化,无法使用。此外,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室内照明和温度状况有待改善。许多小规模学校的校舍建筑时间较长,采光设计欠合理,尤其是在南方阴雨天较多的地区,室内自然采光不佳。许多学校室内缺乏相应的照明设施,或照明设施不能正常使用;有的学校出于经费紧张的考虑,有意识地减少甚至不使用教室内的照明设施。在室内采暖或降温设施配备方面,寒冷和炎热地区基本按要求配备了相应的设施,但是许多学校受公用经费限制会控制使用。
   作为师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来源和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图书是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参照。就图书的配备情况来看,目前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图书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阅读需求;部分学校虽然图书的数量可以达标,但图书陈旧,更新不及时,内容单一,缺少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图书。
   第三,生活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学校寄宿条件亟待改善。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设备,是学校师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意见》强调:“要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确保学生饮水安全便捷”“食堂或伙房要洁净卫生,满足学生就餐需要”,尤其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之后,学校就餐条件受到高度关注。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开水供应设施配备率低,食堂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有很多教学点没有配备相应的开水供应设施设备。许多学校还缺乏食品制作或加热条件,许多学校食堂缺乏就餐桌椅等配套设施,学生在教室或操场上流动式就餐。
   除了基本的开水供应设施和食堂设施,提供寄宿服务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条件亟待改善。还有很多乡村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较差,学生宿舍陈旧、用床简陋。此外,还有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住宿。    第四,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配备率低,使用率和维修水平有待提高。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强调,“以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为目标,支持各教学点配备可接收数字教育资源并利用资源开展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通过卫星传输方式,推送数字教育资源至各教学点。”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但数字教育资源仍相对缺乏、互联网接通比例較低。
   配备的网络和数字教育资源只有到使用环节,才能变成现实的教育资源。目前,很多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联网率低、教师缺乏培训、设备故障繁多等原因,致使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率低。同时,数字教育资源设施设备后期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加重了学校经济负担,许多学校的设施设备因得不到使用和维修而闲置。
  建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议
   魏峰在《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9日第6版《如何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一文中认为,当前尤为迫切的是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规范其发展,并完善各种保障其有序发展的相关措施。
   应当由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等部门牵头组织,对全国小规模学校普查后进行精准识别。当前,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有数据多是研究机构对局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且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频繁,容易导致数据不稳定。因此,需要权威部门建立系统性的数据收集渠道,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主要监测教学质量,教师数量、待遇、学历、职称及其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继续教育相关数据,学生数及潜在生源数量,学校服务半径,学校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情况等。在数据基础上精准研判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一是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目标不同,正常规模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各种指标无法适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此,建议研究制定乡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确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规模标准、服务半径、师资配备的编制标准,尤其要针对师资结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在区县层面拨付专门的编制指标,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更替,促进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薄弱学科教师的增加。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适当增减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但要控制核心主干课程的质量标准。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拨付标准和生均设施、设备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以高于普通规模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拨付公用经费,保障其需要。在设施、设备方面,以保障学生学习、教师工作需要为第一原则,不拘泥于生均水平,建设充足的教学设施、设备。
   二是在数据基础上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根据形成原因进行分类,并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形成原因多样。在东部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大量农村学生通过购房、父母务工等方式进城、入镇就读,造成生源流失,同时师资大量流失,由此造成城镇学校规模过大,而村小、教学点仅剩下一些无力进城的学生就读,进而导致乡村学校规模日益萎缩。这部分学校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尚好,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设施,如果充分利用小、快、灵的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可以发展成为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学校。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山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不便而形成的。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尚好,值得保留的学校,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撤并一批条件极差而不适宜继续存在的小规模学校,同时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措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三是通过学校管理体制创新和专项经费支持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地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灵活多样地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小规模学校联盟等形式为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平台支持,通过教师交流与培训、集体教学研究等形式促进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发展。
   四是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治理的民主协商机制。近年来,一些地区为了办学的规模效益而机械执行政策,实行了“一刀切”的撤点并校,“误伤”了一些本应存在的小规模学校,造成了学生的就学困难。因此,各地应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民主协商机制,在决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裁撤、关并、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充分调研学校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受教育者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保障决策的公开透明。
   曾文婧、秦玉友在《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8期《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问题分析与建设思路》一文中也认为,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多种举措并重,切实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
   一是要积极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是学校安全和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是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的制度保障。因此,应加快研究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积极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首先,依据师生安全是第一责任、教育质量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和结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研究和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将涉及师生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内容确立为底线标准,保证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全舒适的原则建设学校建筑,按照学生人数、班级规模标准与政策要求,配齐教学用房和功能用房;基于身心健康的原则配备学校设施,按照师生数量、学校类型与配套服务功能配齐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基于教育教学需要的原则完善教学资源,切实加强可移动的和对教育质量贡献度大的资源配置,保证必要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全面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细化问责机制,对达不到办学条件底线标准的责任主体问责,具体到人。    二是要制定符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投入模式。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规模效益低下,使得按生均标准配置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难以适应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需要,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因此,应制定符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投入模式。
   一方面,在专项经费投入上,应按照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需要、现有条件、建筑竣工(投入使用)时间、设备配备时间和设施设备的使用年限等,合理核算和规划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在公用经费核拨上,应改变单一按学生数量核拨公用经费的做法,从学校、班级和学生三个层面分别计算学校运转、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产生的费用,建立以班级数量为基础、适当考虑学生数量的教育经费配置模式,多维度核算和 拨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有相对充裕的经费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三是要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水平。积极使用是充分发挥设施设备作用的前提,科学使用和维护是避免设施设备功能弱化的保障。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中的设施设备由于长时间不用,致使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损坏。为此,应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水平。
   首先,加强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项培训,让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接受相对系统的数字教育资源、多媒体设备、音乐、体育及美术器材和教学仪器使用的培训和学习,鼓励和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科学地使用相应设施设备;其次,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学校的设施设备,及时发现和维修设施设备故障,同时进行预防性维护以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如果确实必要,可由中心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派专人负责区域内各学校设施设备的 看护和维修。
   四是要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动态监测系统。不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时间不同,而且使用和更新周期不同,实行同步化的办学条件改善会造成部分学校改善不及时,部分学校出现浪费的现象。因此,应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动态监测系统,加强监管和评估。
   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协同建筑、督导等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现有办学条件进行普查,掌握不同学校建筑、设施设备的配备时间和更新周期等信息,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办学条件的监管;另一方面,在充分考虑学校设施设備的更新周期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不同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和改善计划,为上级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提供依据;同时制定全面的设施设备维护和更新计划,坚持适度原则,进行学校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既要避免更新不及时,也要避免更新频率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五是要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与社区共享共管资源。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率低,地方政府 没有动力进行办学条件的投入。但乡村小规模学校扎根乡村社区,在与社区互动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部门,共同参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与社区共享、共管资源。
   一方面,整合资源,通过实现社区内资源共享,增加设施设备使用频率。如,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等可定期对社区成员开放,在提高资源使用率的同时,可分担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完善社区义工制度,调动社区成员志愿参与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制定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规划;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成员能力的优势,如请社区泥瓦工志愿帮助学校进行小型修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朱青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年第6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以下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困境的对策:
   一是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农村教师的基础措施,“优者从教”才能“教者从优”。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明确要通过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采取一系列的相关倾斜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从而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自愿到农村去从教。对此,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行为,须要实质性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应按照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整体性地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增加中央财政的义务教育责任,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负担的义务教育财政机制,从而增强教育财政的保障能力。
   二是多途径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应牢牢抓住“教师”这个关键,及时补充新教师,对现任教师加强教育培训,以此来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可以积极探索培养农村全科教师这一途径。全科教师就是“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教师。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全科教师,尽可能地发挥在职教师的潜能,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此外,我国近些年来开展的“特岗计划”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偏远的乡村地区执教,这一举措也促进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三是探索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教师培训。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形式,网络远程培训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习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其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网络远程研修有很多的优势,譬如,可以节约经费,减轻培训者经济负担;自由、方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能够接受培训;可以通过网络展开持续的学习和交流,不因集体培训的结束而中断,等等。
  (责任编辑:杨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