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法治教育须全方位融入学校课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系统安排,并提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实施法治教育的六大途径,其中课程是主渠道。目前,重庆市中小学法治知识教育改革试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试点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的落实以及实践资源包的开发利用,以实现学生法治知识的普及,法治能力的提高,法治素养的提升。在试点过程中,文章作者探索到,将法治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学校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可以激发主渠道活力,切实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法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过程,更是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学校实施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是主渠道,然而法治教育具有庞大的内容和系统的目标,学校法治教育远不是一门“道德与法治”课程就能承担全部,需各类课程形式,帮助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课程的完整性。为此,将法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共识,不仅是独立的课程,在每门学科、各个活动乃至校园文化多渠道渗透,全方位融入,法治教育方能彰显最大实效。
  一、以课堂教学形式融入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法治教育的落实应以德育类课程为主。目前,思想品德课已经改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统一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重大,小学的一二年级已经以“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落实了道德与法治课。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深刻体会到,这一次教材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课程中融入了更丰富的法治内涵。这不仅是道德课程与法治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渗透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意识。学生不但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尊重法律同时体验生活的美好。比如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快乐过新年”的内容,通过对过节这一活动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的各个民族一律平等,不同民族的习俗有所不同,要学会相互尊重,树立各民族之间和谐、包容、友善的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重视其他学科课程的法治教育融入。《大纲》指出,要在语文、历史、生物、体育等课程中,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法治教育融入。以语文课程为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和实践的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公平、正义、诚信、责任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要在充分认识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法治教育的共性,进行合理、有机、自然的渗透。比如小学《少年闰土》《晏子使楚》《王二小》等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十分逼真。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文中的真情实感;还可以联系生活进行体验分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至诚至善的中华美德,突出道德与法治的结合。
  课堂形式融入学科课程时,应积极与新时代结合,注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多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类活动,鼓励学生基于日常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法治精神,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款,要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通过体验领悟到“我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规范行为,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习惯。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网络上优质的法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如重庆市武隆区第二实验小学每月在班队课上播放系列法治宣传影片《代号12348》,画面引人入胜,学生津津乐道,道理浅显易懂, 寓教于乐中学生得到了法治教育。可见,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展示的生动图片和影像视频等资料,能为学生对法治知识和法治精神的理解提供更为充实的材料,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法治的积极性。
  二、以课外活动形式融入活动课程
  学校的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辅助,有“第二课堂”之称,法治教育融入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与自己兴趣密切相关,法治教育融入相关活动与课外游戏之中就尤为必要。初中生处于向青年初期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自立意识和成人感急剧增强,而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这一时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法治教育融入学校的活动课程,使法律的知识显得更为生动、真实,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和体验中领悟法治,同时也为法治教育的系统性、深入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以课外活动形式融入活动课程,具体来讲,可与四大类型活动融合。一是与社会实践类课程融合,能促进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理解,帮助形成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把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因此,开展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的志愿者服务、角色体验、参观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是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与主题活动课程融合,具体而言可融入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环保教育等专题教育;可融入入学仪式、毕业典礼、入队仪式、扫墓仪式等仪式教育以及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消费者权益日等重大纪念日中,密切贴近学生生活。三是与班团队课程的融合,班级活动作为学生接受集体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在开展诸如清洁管理、主题班会等活动过程中,用灵活的方式将法治教育自然渗透,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规则、纪律、集体的认识,帮助法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四是与文体科技课程的融合,主要包括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竞赛活动中,提高他们公平公正的观念意识,增强集体融入感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校园文化形式融入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含學校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运作的制度文化、学校心理环境和实体环境构成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班级非制度文化四个层面。这里重点探讨第一个层面,以校园文化的形式融入的物质环境。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其校园文化具有稳定的文化场所效应。校园文化潜在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法治教育力量,通过在物质文化中渗透法律元素和法治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规则与法治意识,在内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学校校园文化按照教育规律精心设计和系统规划,融入法治元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教育内容,设计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如法治长廊、法治专栏、漫画说法、名人警言、图画展示、法治书角等,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以熏陶,让学生逐步内化法治意识和理念。
  参考文献:
  [1]石雨欣.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汪晶晶,张铭凯.将法治内容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诉求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5(2).
  [3]丁晨,漆昌琼,雪源,等.本期话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基层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8(3).
  作者简介:何锋(1984—),男,重庆人,二级教师,本科,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和法治教育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