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要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贯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主的农垦农业种植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建设体系的指导理念。为切实发挥好质量兴农与绿色兴农的示范引领作用,农垦组织主张从水稻、玉米等基础农作物入手,全面贯彻与落实新兴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从根本上实现提质增效的农业生产目标。针对于此,文章主要以模式化栽培技术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合理分析,阐明水稻、玉米等基礎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涉及到的要点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
  现阶段,以模式化栽培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取代传统农业栽培技术,成为现代农业予以重点践行的技术内容。结合以往来看,模式化栽培技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改进,相继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的模式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工作,取得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如垦区内主要农作物增产可维持在15%-25%左右。举例而言,我国南方部分农业生产示范区通过积极推广与应用模式化栽培技术,至少在水稻、玉米、大豆等基础作物的增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可以说,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我国农业建设成果的主要指标,必须加以重视。
  一、模式化栽培技术的综合概述
  1.目标任务
  为适应新时代国家农业建设体系的强烈号召,我国农业建设部门主张各农业生产地必须发挥出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先进的栽培技术,不断迈向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以模式化栽培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前进方向,并且始终坚持以提质增效为主要技术目标,力图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可以说,这不仅是模式化栽培技术亟待完成的目标任务,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建设体系亟待完成的目标任务。
  2.技术原理
  模式化栽培技术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立足于当地农业种植特点,从作业技术规范要求入手,最好从作物选地、选茬、整地、品种选择以及田间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实现模式化管理目标。从原理角度上来看,模式化栽培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农业生产目标,是因为模块化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的生长空间与生长季节的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增加叶面积系数。与此同时,模式化栽培技术可以集中发挥出边形优势,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增加农作物的抗逆性。
  3.技术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模式化栽培技术必须立足于农作物所处环境,围绕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需求,合理运用模式化栽培技术,促进农作物尽早实现优质高效目标。
  合理发展原则。模式化栽培技术最好从施肥量、套种模式、合理确定密度、合理安排时序等方面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巩固现有技术效果,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内容,满足当地农作物增产增量需求。
  二、水稻模式化栽培技术要点研究
  1.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
  以我国南方农业产业中的水稻种植为例,若想确保水稻模式化栽培技术得以顺利应用且取得预期的增产增量需求,管理人员必须选择优质水稻良种进行合理种植,以期可以为后期的收成提供保障。一般来说,在水稻品种的选择方面,最好立足于南方地区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的前提下,选择颗粒饱满、出苗率高的优质水稻品种。且选好种子之后,最好置于温暖阳光下进行晒种处理,目的在于提高种子的透气性与吸水性。
  2.秧苗选择与整地
  对于秧苗选择与整地的问题,建议管理人员尽量选择适合本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场地。种植水稻的土壤必须预先进行翻整处理,目的在于确保土壤的松软性效果。最理想的整地方式为粗耕、细耕与盖平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水稻整地过程最好采取机械化操作方式予以完成。浅翻处理,直到符合细碎平整要求后方可以进行后续工作。
  3.育秧技术
  影响水稻质量与产量的关键因素基本上可以锁定为水稻秧苗方式,可以说,培育壮苗是实现增产增值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南方水稻育秧方式多种,一般多为两季田采湿润秧苗撒播覆膜育秧方式、冬季闲田采取旱育秧方式。与此同时,根据秧龄情况采取软盘旱育秧方式进行加强。在秧床的处理方面,一般多会采取湿润秧苗撒覆膜育秧方式进行处理。根据秧田与本田面积比例条件,按照合理的比例确定秧床面积。并对每平方米的秧床实行消毒工作,预防水稻立枯病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适量的播种量往往可以视为培育水稻壮秧的前提保障,必须加以严格重视。
  4.种子处理
  在正式播种之前,管理人员需要事先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最好在播种前2-3d左右实行晒种处理工作,必要时可以利用相关溶液进行选种处理工作。对于种子的消毒工作而言,可以采取可湿性粉剂兑水处理方式,待溶液配比且搅拌均匀之后,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
  5.秧苗播种
  待当地气温符合水稻秧苗播种需求之后,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每平方米播芽种植需求开展秧苗播种工作。在置床浇透水的前提条件下,最好将播完种的秧盘整齐排放在床上,必要时,可以利用木板进行镇压处理,目的在于确保秧盘底眼与置床的接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苗床铺设完成后管理人员需要用无草籽过筛处理。苗床施除草剂封闭处理之后,最好铺设一层地膜,以期满足出苗整齐要求。
  6.田间管理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点,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不同的水层管理措施实现对水稻作物养分吸收的调节作用,并增强土壤氧气含量及温度等因素的作用效果。另外,在此期间,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以往的种植经验,明确水稻作物常出现的病虫害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加以规避。
  三、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要点研究
  1.选地要求
  玉米作物根系发达,适应能力极强。一般对于土壤种类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但是介于玉米植株根系过多、体型高大的影响,往往会从土壤中吸取大量水分。因此,对于玉米种植地的选择工作而言,必须结合模块化栽培技术要求,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田地,并且必须保证田地肥力、通透性、土壤条件满足规范要求。   2.选择良好的玉米种子
  目前,多数农业种植地所选择的玉米种子多以杂交种子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杂交玉米种子可以借助自身的杂种优势,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等,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可以进一步加强玉米作物的抗病性与抗逆性效果。
  3.施足基肥、配方施肥
  一般来说,基肥可以为玉米作物的生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地肥力,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疏松土壤,同时还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效率并加强根系发育效果。对于玉米作物而言,施肥原则需要满足“施足基肥、旱施苗肥”的原则要求。在施肥量的控制方面,最好立足于当地农地实际条件与玉米作物生长需求,按照一定的比例条件,配方施肥。
  4.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玉米的种植工作需要立足于种植地区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栽培。因此,在利用模式化栽培技术的过程中,管理人員最好按照以往的种植经验,实行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技术方法。举例而言,对于密度过低或者玉米产量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实行双行播种方式,确保合理密植效果。
  5.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对于玉米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而言,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玉米苗期管理水平,重点做好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工作。也就是说,玉米出苗后必须做好查苗补苗工作,防止幼苗间发生相互拥挤、争夺肥源的情况。另外,对于玉米作物常遇到的地老虎病害问题,最好采取化学与生物防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消除。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必须定期深入玉米种植场地,做好玉米中耕管理工作,为玉米增产增量提供实现可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大范围推广与实行模式化栽培技术,至少给我国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带来较好的收益与成效,基本实现了提质增效的农业生产目标。目前,我国农业部门针对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现状,明确提出必须大力推广与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模式化栽培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力度,尽量结合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夯实技术使用效果。与此同时,农业种植人员也应该结合国家农业部门的战略部署要求,力图从多个层面渗入提质增效的农业生产理念,尽量将模式化栽培技术要点准确贯彻与落实到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当中,以期尽早完成增产增量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王铮.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技术经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仇红. 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4.
  [3]王福亮.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J]. 新农业,2010(10):18-19.
  [4]蔡仁祥,成灿土,卢淑芳,吴美娟,林辉,周炎生,张鹿飞,徐宏化,杨娜. 浙江省鲜食旱粮的种植制度及栽培技术创新[J]. 分子植物育种,2016,14(09):2537-2545.
  [5]张岩.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2019(09):39.
  [6]郑霞娟,牛景景. 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 江西农业,2018(12):33.
  [7]吴志平,罗春荣. 永胜县玉米-菜豌豆套种轻简高效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科技,2018(04):4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