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设计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作为客体层面的教育内容和作为主体层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是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其在实践层面的落实,主阵地是课堂,落脚 在日常教学。优化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围绕“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凭什么到那里” “我们如何到那里”“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 四个方面,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将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本文以《陈情表》导学为例,试就促进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教学设计策略方面作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策略
  一、优化学习目标,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还原其重在育人的本质。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定教,突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通过研读课程标准与分析学情、明了学生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明确“我们要到哪里去”的任务。
  《陈情表》主要内容可集中表述为八个字:“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要让晋武帝接受这个请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李密是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征召,四次拒绝,这难免让阴谋篡位改魏易晋的晋武帝产生疑忌,以为李密心系旧蜀,不满新朝,才会坚辞不就。在封建社会里,胆敢违抗君命,可是大逆不道,更何况他又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但李密的这次陈情,居然使晋武帝由“催逼甚紧”“责臣逋慢”“急于星火”,到最后批准他的请求——这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竟会有这么大的说服力,以至于使天下至尊者收回成命,对其请求予以恩准?如此提出问题,就很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进而对自主阅读、探究课文内容产生强烈的心理需求。
  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方面的关系素养,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不断提升的过程,就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意识,健全其体魄和心理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家认同感、视野开阔,重视并遵守社会公德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古文观止》认为《陈情表》“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李密《陈情表》强烈感人之力量由此可见。其于国家尽忠之责,于祖母尽孝之任,都是其勇于担当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思想的塑造、情感涵育来说,都是很好的素材。
  为此,笔者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在:
  1.理解作者在“忠”“孝”两难中做出选择,并合情合理陈述理由,巧妙地处理难题的高超语言表达艺术;
  2.学习作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与忠情以及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4.学习并欣赏本文“文思缜密,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二、建构学习情境,解决“我们凭什么到那里?”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实施情境化教学,架构并实现学习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现实基础。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的情境,完成“我们凭什么到那里”的任务。
  《陈情表》首重一个“情”字,既有着生命的热度、情感的温度,更有思想的高度。在教学设计上,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建构学习情境,突出情境的育人作用。对照文中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述,可结合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高的实际,让学生回想自己小学、初中学习生活,还原父母多在外地打工、自己由祖辈照顾的场景,将学生带入情境,唤醒他们那一颗颗充满智慧和能量的孝心,去理解文中李密的内心感受,体会其当时在两难中的艰辛选择。也让学生对文中代表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劳动妇女的“祖母刘”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情感的体验和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有助于体现学科特 ,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我们如何到那里?”
  在教学中,笔者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形成真实的问题链,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基于合作、基于探究和体验的语文活动中完成预设和生成的学习任务群,实现“我们如何到那里”的任务。
  在《陈情表》教学设计上,笔者将主要内容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外拓展”三个主题,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
  在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从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三个方面设计预习任务。在背景助读上,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后人对《陈情表》的评价;在知识链接上,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和有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出李密生平简介;了解“表”这一文体;在基础梳理上,按“注字音”“识通假”“解多义”“析活用”“辨古今”“明句式”“积名句”七个环节,对字音、通假字、多义字(词)、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不同、文言句式和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自主梳理。
  【任务二】
  在课堂探究中,重 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方式,从“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文白对译”四个方面对课文进行解读。
  1.在问题导思上,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为目标,设计如下三个問题:
  (1)在第1段中,李密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险衅”和“闵凶”的?   (2)第3段是怎样提出辞官养亲这一问题的?简要分析其思路。
  (3)面对忠孝难两全的难题,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以体会抒情手法和语言艺术为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如下:
  (1)作者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等一连串的四字句开篇,有什么好处?
  (2)在第3段文字中,作者提到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
  (3)按照示例,赏析下列语句的表达艺术。
  【示例】试赏析:“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赏析:四字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威严气氛。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在多维探究上,从结构的安排、情感的表达上设计如下两个讨论任务:
  (1)第3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1段的位置,即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为什么?
  (2)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 ?为什么?
  3.在文脉图解上,引导学生以“情”为架构,探究各段落重在何种“情”的表达,并用概括性的语句加以说明(附《陈情表》文脉图)。
  4.在文白对译上,采用突出重 字词和句式的方法,由学生根据“基础梳理”,进行自译、相互补充和教师指导的方法共同完成。
  【任务三】
  在课外拓展中,设计“类文阅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五个板块,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运用等练习。
  1.在类文阅读上,引入韩愈《谏迎佛骨表(节选)》,设计如下任务,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1)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反对皇上迎佛骨的理由。
  (2)韩愈因这篇表文,被貶潮州,九死一生。相比于《陈情表》,韩愈在进谏的艺术上有什么失误?谈谈你的理解。
  2.在美文品读上,择选毕淑敏的议论性的散文《孝心无价》。
  毕淑敏在文中先否定两种人,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然后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都有可能让我们“永远无法言孝”。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全文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朴实无华,融形象化的抒情和哲理性的议论为一体,既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发,又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3.在素材开发上,结合李密上书陈情,辞不赴命,毅然谢绝晋武帝的征召的事例形成语段,以“孝心”“美德”“责任 ”为方向,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
  4.在每课一法上,侧重介绍本文“融情于事”的写作方法 ,即通过对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在创作中,作者的情感往往委婉地蕴含在所描写的人物和所叙述的事件当中。看似客观陈述,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采用这种手法,特别要抓住传神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引发强烈的共鸣。
  5.在微写作上,让学生尝试采用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四、及时予以评价,明确“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而展开,往往忽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重要意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更加突出“评价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理念,实现教学评价诊断、激励和调控教学的功能,解决“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的疑问。如:
  在《陈情表》设计中,各阶段教学任务目标的达成与否,即为教学评价诊断与调控的目标。如在“课堂探究”环节所设问题:
  (1)第3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1段的位置,即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为什么?
  (2)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 ?为什么?
  笔者将这一环节的教学评价,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来进行,将问题(1)达成目标定为:
  不可以。因为①没有前文“情”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引起共鸣。②本文所呈对象极为特殊,是当朝皇帝。晋武帝向来阴险多疑,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开篇即陈个人境遇,抒写祖孙情深,作为陈情之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祭出晋武帝所倡之“以孝治天下”的理论招牌,巧妙地剖明心迹,顺理成章地排除了统治者对自己不愿做官的猜忌,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发乎情,归乎理,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将问题(2)达成目标定为:
  观 一:同意。李密是蜀汉旧臣,司马氏以屠杀曹魏篡得天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李密多年事蜀,作为一“亡国旧臣”,对出仕新朝自然多有顾虑而存观望之心。晋武帝也觉察到了这一 ,文中故有“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之语。
  观 二:不同意。李密强调孝亲,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寻找托词,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饱含着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他完全是因真心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
  能达到上述要 ,可视为目标达成,多维探究的训练环节是成功的。
  语文学科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教改的灵魂,促进了当前语文教改的科学化。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应富有策略性,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以科学理论做引导,不断反省、不断优化,围绕“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凭什么到那里” “我们如何到那里”“怎样知道已经到了那里” 四个方面,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才能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促进语文重在育人的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卫华.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接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8(6):84-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