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类稠油油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扶余油田类稠油油藏地质储量**万吨,目前累积采油量**万吨,采出程度仅为**%,未动用潜力空间较大,是扶余油田稳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采出程度、采收率、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低于扶余油田平均水平。类稠油油藏由于油品性质导致油水渗流差异大,在开发中表现出含水上升速度快,水驱动用程度低,注采调控难度大,预测水驱采收率仅**%。层间剩余油分布差异大,受原油粘度及储层非均质性因素影响,层间吸水差异较大,注水指进现象明显,常规注采调控不明显。剩余储量如何有效动用是类稠油油藏稳产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类稠油;剩余油;II砂组;热水压裂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热采是近几年扶余油田主体措施之一,2006年以热采方式开发类稠油资源,部署了651口热采井,动用储量2405万吨,已累产油54万吨,但新井热采后产量递减较快。随着轮次的增加,效果逐渐变差。201 1年以来老井热采工作量逐年减少,热采井主要受能量制约。2010年以来逐步动用杨大城子油层遗留层及外围扩边保持稳产,但措施潜力和措施效果逐年变差,稳产形势严峻。类稠油油藏未动用潜力空间大,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稳产潜力较大,通过开展油藏潜力再认识及夯实注水基础实现稳产的目标,为类稠油油藏开发提供了新的增产方向。
  2技术对策
  2.1进行地质单元细分,寻找对标,制定采收率挖潜对策
  扶余油田根据地面条件、流体性质、区域大断层等特征在划分29个地质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局部小断层、储层特点、开发特征等特点進行地质单元细分。用渗透率、原油粘度、有效厚度、储量丰度与采收率做散点图,发现原油粘度、有效厚度、储量丰度与采收率相关性比较明显,储层流体、非均质性(层内矛盾、层间矛盾、平面矛盾)是制约扶余油田采收率提高的主控因素,紧紧抓住采收率这个关键指标,重点结合目前采油速度,全面总结做法并查找问题,寻找对标。
  类稠油油藏共分为三类,一类是储层发育完善连续的共有11个小单元,二类是储层完善扩边区块共有13个小单元,三类是边部储层发育差的共有6个小单元。依据对标,针对各自存在问题,制定下一步采收率挖潜对策。
  一类油藏目前采收率低的有5个单元,采油速度低的4个单元,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井网、井况及注水问题,下步工作方向继续采取温和注水宏观政策、跟踪评价低强度周期注水效果、调、堵、压一体化改善水驱效果,采收率平均提高3%(达到27%),采油速度力争达到0.3%。二类油藏采收率低的6个单元,采油速度低的4个单元,集中治理压大井,保持油水井正常生产,采收率平均提高3%(达到20%),采油速度力争达到0.3%。三类油藏6个小单元开发效果均较差,主要原因是处于沉积边缘,相变快,物性较差,特征为电阻较低,下步工作是加强油水井基础管理,做好注采调控,扩大低阻层压裂规模。
  2.2深入注采关系研究,精细井间剩余油挖潜,实现综合不递减
  进入油田开发的中后期,随着多年的水驱开发,油藏内剩余油分布及其复杂,2017年通过深入的油藏地质研究、精细的注采关系研究和单砂体刻画研究,总结出目前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①断层边部注采不完善区;②一、二砂组未动用潜力认识;③单砂体尖灭方向富集区;④监测资料显示不产出层;⑤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区;⑥井史分析注采关系弱势方向;⑦井间采出差异大,注采关系未建立区。
  针对以上剩余油富集区,在常规压裂挖潜方法的基础上,创新选井思路,改进压裂技术,主要表现以下5个方面:①针对类稠油特点开展热水蓄能压裂;②针对层间剩余油差异采用树脂砂压裂;③油水井同期投产投注,注采关系差;④热采多层段蒸汽超覆,重压下部油层;⑤低压区块转注一线井及低阻层试验。
  2.3高含水区块通过开展注采矛盾调整实现控水稳油
  积极调整注采关系,改变注水受效方向,通过压力场变化驱替剩余油。类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快,层内水洗厚度小,导致部分区块高含水。针对这部分区块将积极调整注采关系,改变注水受效方向,通过压力场变化驱替剩余油。
  针对边部注水不受效,开展规模周期注水,通过夯实注水基础实现稳产。针对井距小注采敏感区块,开展井间或层间轮注,进行注采结构调整。
  3结论
  研究思路是以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为目标,类稠油油藏未动用潜力空间大,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相对富集,稳产潜力较大,通过开展油藏潜力再认识及夯实注水基础实现稳产的目标,为类稠油油藏开发提供了新的增产方向,为扶余油田稳产上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①通过开展油藏潜力再认识,实现了探91区块II砂组89万吨地质储量的有效动用,探索了热采动用的方式,为下步类稠油稳产提供潜力保障;②开展压裂技术创新,在选井思路上打破常规认识,进行井间、层间剩余油挖潜,实现了CI单元综合不递减;低产区块通过压裂改造建立注采关系,长春岭集团压裂实现了措施稳产,为下步区块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③采取注采调控一体化技术,通过压堵调改善水驱矛盾,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夯实稳产基础;④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技术,使未动用资源潜力方向更加明确,类稠油成为扶余油田稳产的重要战场。
  参考文献:
  [1]吕广忠,陆先亮,热水驱驱油机理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12(4):3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