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春市大学生无偿献血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因素,并制定招募方法,为建立大学生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9—1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春5所高校共1 00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并制定招募方法。结果 在有效问卷929份中,发现性别、是否医学相关专业、身体状况、家人是否支持是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长春市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了解、态度及行为情况较好,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无偿献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4(b)-0182-0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Unpaid Blood Donation in Changchun
  MA Cui-ting
  Changchun Med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unpaid blood donation, and to develop recruitment method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unpaid blood donation. Methods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2018,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a total of 1 000 students from 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angchun for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unpaid blood donation and to develop recruitment methods. Results Among the 929 valid questionnaires, it was found that gender, medical related major, physical condition, and family support we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college students' unpaid blood donation. Conclusion Changchun student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bout unpaid blood donation,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unpaid blood donation, improve the populariz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unpaid blood don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paid blood don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Unpaid blood don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我国于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及在校大学生率先无偿献血,目的是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身体健康[1]。有调查研究显示,当献血率达到总人口数的1%~3%时,才能满足临床对血液的需求,而我国献血率远远低于此项标准,血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2]。实践证明,大学生身体健康、文化素养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社会使命感,热心于慈善事业,而且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接班人,毫无疑问是无偿献血的中坚力量。因此,该研究于2018年9—11月抽取1 00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之制定招募方法,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人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长春市5所高校,每校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29份,有效率92.9%。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9.24±1.48)岁;男生513人(55.22%),女生416人(44.78%);大一学生405人(43.60%),大二学生327人(35.20%),大三学生197人(21.21%);医学类635人(68.35%),非医学类294人(31.65%);在民族分布上,以汉族为主。
  1.2  研究工具
  1.2.1 基本情况  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医學类相关专业、民族等。
  1.2.2 无偿献血相关问题问卷  自行编制的无偿献血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是否有愿意参予无偿献血、家人是否支持无偿献血、是否无偿献过血、有的话献血几次、没有的话原因是什么、献血对身体是否有害、无偿献血优点 7项问题。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所有的调查人员,使用同一指导语,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化操作。在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向背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并以不记名方式填写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并当场予以回收。
  1.4  统计方法
   有效问卷经核实后统一编码,双重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并检错。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被调查的929名长春市在校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的人数295人,占总人数31.8%,有意愿参与无偿献血的645人,占总人数的69.4%。献血2次以上的学生97人,占总人数的10.4%。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是否医学相关专业、家人是否支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该次调查发现,长春市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率为31.8%,高于杭州(30.86%)[3]、重庆(30.0%)[4]、西安(22.7%)[5]、长沙(21.94%)[6]等地的报到。这些差异与各地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和学校关于无偿献血给予的相关文件奖励政策有关。大学生已成为我国无偿献血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年轻有朝气,个人身体素质较其他年龄段人群相对较好,文化修养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并以此为荣,加之学校开展的关于无偿献血多种多样的讲座或宣传活动,增加了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了解与认识。并经常有无偿献血车在校园内停留,方便在校大学生参与到无偿献血当中,并且献血车无偿献血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巧克力、雨伞、话费等活动),这也会一定程度增加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参与人数,调查还发现有的院校有社会实践加分项目,无偿献血就是其中一项加分项目,有的学生参与无偿献血,是为了获得此项学分。
   该次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男生无偿献血人数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身体素质普遍强于女性;女性比较怕痛,害怕静脉穿刺抽血所带来的疼痛;女性每月经期失血,再看到献血抽200~400 mL一袋血液,担心再献血会使自己丢失血液过多;还有部分女性节食减肥,保持苗条身材,导致体重或血红蛋白不达标不符合无偿献血标准。
   该次研究发现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比不学医的同学献血人数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医学生对无偿献血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献血可以促进人体造血机能,加快血液更新排除体内毒素,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对非医学院的大学生应该增加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讲座,让其了解无偿献血的优点,增加非医学专业无偿献血的人数。
   该次研究发现家人的支持、父母的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向大学生宣传无偿献血的同时也应将其开展到城市的各个社区和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去,提高大学生家长对无偿献血的认识,知道无偿献血是有利于个人身体健康,并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能挽救万千生命。
   综上所述,性别、是否医学相关专业、家人是否支持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淑荣,李蓬,韩京华,等.济南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31(7):785-787.
  [2]  褚新建,孟慧琴.研究獻血者因素对无偿献血招募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0):165-166.
  [3]  章亮,邹蕾.基于KAP理论的浙江省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2):1262-1264.
  [4]  苟加明,刘娟,黎家菊,等.大学生无偿献血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6):472-474.
  [5]  李燕琴,白斌,田晶.西安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303-305.
  [6]  张英,张亚,高梦娇,等.长沙市大学生无偿献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5,13(1):2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