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足口的预防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手足口病是十分常见的小儿传染病,一般出现在年龄不超过5岁的孩子,在手足以及口腔等区域出现小溃疡或小疱疹、口痛、厌食、低热等常见的临床病症,并且大部分患病孩子都可以在7天中痊愈,很少的患儿会造成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病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为此,本文从手足口病的流行过程及特征入手,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展开探究,从而为有关的从业人员积累工作经验。
  关键词:预防控制,手足口,流行过程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3-077-02
  手足口病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常见的小儿传染病,一般是多种肠道疾病所造成的,比如柯萨奇病毒A16与肠道病毒71型等,典型的临床病症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与口腔等区域出现小溃疡、小疱疹。如果治疗不当或者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就可能会导致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目前,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是威胁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由于其危害程度极大,因此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只能注射手足口病疫苗进行预防,还没有能够较好地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常常只有进行对症治疗[1]。所以,本文对手足口的预防控制展开研究。
  一、流行过程及特征
  (一)流行病学特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它的分布十分广泛,每个季节都有可能发病,并且没有显著的地区性,大多出现在夏秋两个季节,冬季发病的不多。在该病的流行过程中,托儿所与幼儿园经常容易出现集体感染,同时家庭也常常出现聚集发病的情况。该病的传播过程十分复杂,并且拥有较强的传染性,在短时间内都会形成大规模的流行。
  (二)易感人群
  幼儿十分容易感染造成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在感染的同时也获得了免疫力。但是病毒的多种类型没有交叉免疫,所以能够多次感染。成人一般通过隐性感染得到对应的抗体。所以,手足口病的病人一般多是儿童,特别是年龄在3岁左右的孩子更容易被感染。有关资料显示,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的时间间隔在2至3年之间。一般是没有爆发流行的过程中,新生儿出生,从而使得易感染人群增多,当感染人群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该病爆发。
  (三)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较多,大多都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与粪便传播,也能够通过粘膜疱疹液、与病人的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发病前期,通过患者的粪便与咽喉部位能够检测出病毒,一般在发病后7天左右的传染性最强。病毒能够利用孩子们的内衣、床上用品、奶具、食器、玩具、粪便污染物、疱疹液、唾液等传染,同时病人的唾液、咽喉分泌物等也能够利用飞沫进行传染,若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会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口腔器具没有消毒、门诊较差感染等因素也是导致传播的关键因素[2]。
  (四)传染源
  肠道病毒的宿主只有人类,隐形感染者与病人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大部分的病毒都在隐形感染者、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咽喉内,利用食物、污染的水源、粪便、唾液、飞沫等进行传播。在流行过程中,病人是关键的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后的头7天中最具有传染性。在1至2周内,能够通过咽喉排除病毒,在3至5周内,能够通过粪便排除病毒,同时疱疹液中也具有很多病毒,在疱疹破溃时就溢出,有的痊愈病人的粪便,在接下来几个月中都有可能存在病毒。
  二、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确。大部分认为,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在淋巴组织或者局部粘膜细胞中增殖,并通过粪便与咽喉部位的唾液、飞沫等排出。之后病毒又进入局部淋巴结,从而达到血液循环,造成首次病毒血症。之后,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具有病毒受体的靶组织,例如骨髓、脾、肝、淋巴结、内皮组织等大量增殖,并又一次融入血液循环造成再一次的病毒血症。最终病毒有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到身体各处,例如脾、肝、肺、心脏、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等处,在以上区域进行增殖进而造成病变。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一般要比CVA16严重,但是前者的临床变化也能更大,轻者有可能症状不明显,而重者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现在大部分人认为手足口病和病毒的基因型关系不大。EV71的感染会损害机体,属于细胞免疫而不是体液免疫。
  三、预防性措施
  (一)医疗部门的预防控制措施.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过程中,医院需要开展预检分诊,并用专门的诊室来诊断手足口病患者,让出疱疹、发热的患儿到该诊室中进行诊断,在就诊与候诊区域需要提升消毒、清洁的频率,在清扫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湿式清洁的方法;医务工作者在护理、诊断完一个患者后,都需要仔细进行消毒;护理、诊断患儿时使用到的非一次性器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相同的病房中不得收治其余的非肠道病毒感染患儿[3]。同时,如果患儿属于重症患者,则需要隔离开来,单独进行治疗;对于住院孩子使用到的桌椅与病床等物品与设备,一定要消毒后才可以再次使用;病人的粪便与呼吸道分泌物一定要展开消毒处理;医疗部门如果发现肠道病毒感染及手足口病人人数提升时,需要马上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进行汇报。
  (二)幼儿园、托儿所、小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时期,宿舍、教室等区域需要确保较好的通风,每天需要对桌面、楼梯扶手、门把手等物体予以消毒处理。如果出现手足口病流行时,需要提升每天的擦拭消毒次数。同时每天也要对餐具、生活用具、教具、玩具等展开消毒处理。在每天的晨检中,如果发现疑似的患儿,需要对孩子采取立马就诊、居家休息的方法,并对孩子使用到的物品予以消毒处理。如果患儿确诊,就需要立马向教育与卫生机构汇报。按照疫情的大小,当地的卫生与教育部门能够考虑对发病学校予以放假,按照病情,患儿能够住院治疗、隔离或者在家休息,建议期限在症状出现后2周并且症状消失、消退后1周,孩子回校后需要注意个人卫生。
  (三)个人预防方法
  在控制手足口病的过程中,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重要的措施。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勤洗手,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外出玩耍、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家长在为孩子处理粪便、为孩子替换尿布、接触孩子前都需要洗手;婴幼儿使用的毛巾、餐具、奶嘴等都需要予以充分的清洗;不要让孩子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或者饮用生水,防止接触患病儿童;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时期,不要带孩子在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区域玩耍、停留;在家要勤晒衣物、房屋要确保通风,并注意保持家庭卫生;孩子出现对应的病症后需要立马到就近的医院进行诊断。除此之外,在家中休息的孩子,不要与其他孩子接触,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衣物进行消毒与清洗,及时处理好孩子的粪便并进行消毒。症状较轻的孩子不用住院治疗,最好是在家中休息,防止交叉感染[4]。
  四、结语
  由此可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与诊断。由于临床上只能注射手足口病疫苗进行预防,现在还没有出现特异性的药物,所以常常都进行的是对症治疗。医护工作者要注重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宣教,逐步提升其防治意识,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亮,许可,祁贤,etal.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1(1):16-18.
  [2]琚雄飞,方巧云,梁立环.惠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6):543-545.
  [3]吴寰宇,郑雅旭,毛盛华,etal.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5).
  [4]施宗湖,唐柳平,杨振兴,etal.柳州市某综合性医院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