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视综艺《见字如面》的叙事学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电视节目中,叙述仍然是占绝对优势的文本,“我们在电视上所目睹的世界就是被电视话语规则规定了的世界”。电视综艺是电视叙述领域的一种重要类型,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叙事话语。2016年岁末,黑龙江卫视一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荧屏。这档文化综艺采用多位明星加盟,通过明星读信、专家解读的方式,用书信打开历史,以“见字如面”的方式读懂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和心灵。本文试图借用经典叙事学中的代表性著作《叙事话语》(热拉尔·热奈特著),从叙述层、叙述时间、聚焦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档代表性的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是如何建构自己的叙事话语的。
  关键词:电视综艺;叙事学;叙述层;叙述时间;聚焦
  0 引言
  人们对故事的渴望自古有之。今日的影像媒介,依然用自己特殊的讲述方式满足人们听故事的永恒欲望。在电视节目中,叙述仍然是占绝对优势的文本,“我们在电视上所目睹的世界就是被电视话语规则规定了的世界”。[1]
  2016年岁末,黑龙江卫视一档“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于悄然走红荧屏。这档文化综艺采用多位明星加盟,通过明星读信、专家解读的方式,用书信打开历史,以“见字如面”的方式读懂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智慧和心灵。当观众逐渐对各种“快综艺”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这档通过书信与观众进行情感对话的“慢综艺”润物细无声地打进了观众的心房。本文试图借用经典叙事学中的代表性著作《叙事话语》(热拉尔·热奈特著),从文本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档代表性的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是如何建构自己的叙事话语的。
  1 叙述层——从信件内容开启的元故事叙事
  热拉尔·热奈特给层次下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2]在第一层完成的讲述行为可称为“故事外层”,讲述的事件是第一叙事的内容,称为“故事”。而第二层的讲述行为作为第一层的“故事”而存在着,在二度叙事中被讲述的事件称为“元故事事件”。
  在《见字如面》中,就存在这种典型的“叙事套层”现象。以《见字如面》第一季为例,节目流程大致是主持人作开场白,与拆信嘉宾讨论,介绍读信者,开启读信环节,再回到品评环节,品评的范围可以包含围绕信件产生的任何话题,包括读信者的表现、对信件的内容、信件的作者的看法,信件之外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在这里,拆信嘉宾、主持人作为第一层叙事的叙述者而存在,他们负责讲述围绕信件产生的所有话题;而读信者——明星嘉宾作为第二层叙事的叙述者,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只局限于信件,信件的内容则作为一种“元故事事件”而存在着。《见字如面》所有的叙事话语都围绕着信件内容这一元事件展开。
  2 叙述时间——多种叙事类型的交织
  热奈特利用叙述主体的讲述时间和故事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关系,对叙事文本做出了四种类型的区分。第一种类型即是典型的叙事类型——事后叙述;第二种类型是事前叙述,即预言性叙事,多出现在科幻作品、未来小说当中;第三种类型是同时叙述,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一种“客观注视”式的现在时叙事;第四种类型是插入叙述,故事和叙述交错混杂在一起,往往日记和信件混杂在叙事文本当中。而电视综艺《见字如面》可以说是多种叙事话语类型的混合。
  2.1 事后叙述
  信件的内容大多发生于过去,故围绕信件本身产生的所有叙述行为,如拆信嘉宾谈论明星嘉宾读信的表现、回味信件内容、回顾信件的主人公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讨论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事后叙述。另一方面,事后叙述也可以发生在主持人和拆信嘉宾对前一期节目进行回顾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叙述时刻和故事发生时刻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
  2.2 事前叙述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主持人在介绍由哪位来演绎信件作者的时候,这种典型的节目流程安排做法在叙述文本变成了将来式时态——叙述时刻先于事件发生时刻。还有一种情况出现在元事件本身——当信件的内容采用预言性叙事的时刻。如《见字如面》第一季第二期的第一封信——《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这封信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一封信,要求女儿在两百年之后打开它,信中对两百年之后的世界做了畅想。
  2.3 同时叙述
  当两位拆信嘉宾,甚至包括主持人在内处于对自我观点的阐述、观点的碰撞或是一种轻松的聊天式的讨论的时候,如主持人介绍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的时,拆信嘉宾许子东问主持人:“你们女的是不是都很喜欢她这封信。”主持人回答:“我觉得其实一般女孩子还是比较享受那种排山倒海的爱情的。”这种情况下,叙述话语便转为一种即时性——“故事与叙述完全重合在一起,排除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影响和时间上玩的花样”。[2]
  2.4 插入叙述
  《见字如面》是一档以信件作为载体的文化综艺栏目,而包含信件、日记的文本又是热奈特所说的典型的插入叙述文本。日记和私人信件总把内心独白和事后转述结合起来。“当天的事件已成为过去,视点可能已经改变;当晚或次日的感情则完全出于现在”。[2]如《见字如面》第一季第一期中蔡琴写给媒体关于怀念已逝前夫——著名导演杨德昌的信件当中所呈现的,关于她与杨德昌的情感纠葛已成为过去,杨德昌的逝世已成为过去,今天一整天的摊在镜头下的经历已成为过去,所有这些被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件,而此时此刻那“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是叙述者蔡琴正在被讲述而又同时在发生的事件。而这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是与该叙述文本中已成为过去的事件息息相关的。
  3 聚焦——读信者与拆信者的多重聚焦
  “聚焦”,即谁在讲述、谁在说。热奈特把叙事作品的聚焦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叙述者说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或者说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事。第二类是内聚焦叙事,“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第三类是外聚焦叙事,“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在《见字如面》中,除去“大影像师”,节目中有两种较为明显而且分工明确的叙述者——读信者和拆信者。
  3.1 读信者——代理叙述者的内聚焦
  《见字如面》中的读信者无一是信件作者,他们是明星嘉宾,是表演者,是信件原作者的代理叙述者。除了如实的转述信件内容之外,明星嘉宾在演讲台上无论是讲述的语气还是肢体语言也均是来自对原作者当时心理活动的设想。这种讲述手法便可以算作是一种内聚焦叙事,作为代理叙述者的明星嘉宾和原作者呈现为一种主体的融合,只讲述信件的主人公——“我”所知道的情况。
  3.2 拆信者——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零聚焦
  “判断叙述者全知全能的方法,主要看叙述者的讲述是否受到了限制。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只受限于主要人物的行为和信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叙述者能否在人物中间任意穿梭。”[1]如果说明星嘉宾只局限在代理信件原作者展示他所写的信件內容,呈现原作者的心理活动,他的所有表现是“受限于主要人物的行为和信息”的,那么拆信嘉宾——许子东教授和杨雨教授,都是作为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而存在的,他们利用自己的丰厚学识,穿梭于信件内容,信件作者,与信件相关的所有人物,纵深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遨游于历史的大海之中。拆信嘉宾这种接近于“上帝视角”的展示,让普通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信件文本,也让《见字如面》完成了这档节目的终极目的——“用书信打开历史”。
  4 结语
  《见字如面》通过叙事套层、多种叙事类型的交织、嘉宾的多重聚焦等方式使得文本具有丰富性。书信这个载体它所承载的那份文化,感情以及内涵通过电视自己的叙述话语被重新建构——无论是“元文本”书信的真实性还是读信者表演的生动性、拆信者的专业性和极强的发散性,都使得这档慢综艺切切实实地给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 罗伯特·C .艾伦(美).重组话语频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0,75.
  [2] 热拉尔·热奈特(法).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8,150-151.
  作者简介:马喆(1992—),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电视剧产业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