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众创空间”背景下陕西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要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试图从众创空间现有主流模式出发,积极探索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目的的服务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系统、成果转化机制、成果转化模式及成果转化评价体系五个转化要素内容,为推动我省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进程作出有效研究分析。
  关键词:众创空间;模式;成果转化要素
  1 众创空间现有模式分析
  众创空间是一个为创业者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其外延包括传统孵化器及新型孵化器,其中新型孵化器模式下包括创客空间、创客咖啡馆、长租公寓等。与传统孵化器相比,一方面众创空间的门槛更低、更便捷地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臺;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从而可知,众创空间的核心不是硬件环境,而在于服务配套,例如最重要的创业导师服务。
  目前市面上主要存在的几类众创空间模式:
  第一,活动聚合型: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例如,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等。
  第二,培训辅导型: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北大创业孵化营等。
  第三,媒体驱动型: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例如,36氪、创业家等。
  第四,投资驱动型: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例如,车库咖啡等。
  第五,地产思维型:由地产商开发的联合办公空间。例如,SOHO 3Q、优客工场等。
  第六,产业链服务型:产业链服务为主,包括产品打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成立基金进行合投等。例如,创客总部。
  第七,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提供综合型的创业生态体系,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例如,众创空间。
  2 众创空间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科研成果内容主要包括相关领域及专业的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及优质在校生的研究成果。当前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并为市场的成熟商品,已成为众多高校及相关政府寻求科研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存在高校科研成果较为丰富,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高的现象较为普及。主要原因为:
  第一,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丰富且专业化,但大多没能对接好的培育平台及服务体系,无法实现市场的价值转化。
  第二,学生的优质创新成果也只停留在课堂及课后,校内展览、参赛获奖、荣誉证书等阶段,但没有好的基金投入及企业对接,无法进一步推广而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
  第三,没有专业的网络服务平台,无法推广好的研究成果,并无法引入市场资源,难以搭建需求与被需求的桥梁。
  3 众创空间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要素研究
  在这种客观前提下,我们应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要素。
  第一,服务平台建设要素。一是打造空间:完成以高校为依托的新型众创空间的建设,统一VI形象设计,配套网、电、暖、食、宿基本到位,引入企业或者项目。二是完善体系:提升中心孵化器服务能力,突出差异化、特色化以及个性化,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梯级孵化体系。三是丰富资源:建立项目、人才、技术、导师、培训、资金与市场的全方位资源池,结合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多维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四是区位中心:实现围绕创客与空间主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分析。将复杂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细化各系统间的关系及系统内要素,条理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及其与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成果市场化的成功率。
  第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产学研机制;专利机制;校办企业;高校师生创办民营企业;依托政府等相关部门,建立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和中介组织等六种机制。通过全面的分析,试图探索可行有效的转化机制。
  第四,寻求符合高校成果转化的众创空间模式,如培训辅导型模式。未来众创空间是将盈利重心放在金融、人才等增值服务上。事实上,优质的创业团队本来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而这类资源更多集中在高校密集地区,硅谷就是典型代表,依靠斯坦福大学,加上风险资本的培育,硅谷聚集了一大批顶级人才。
  第五,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构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各项指标定量分析,使成果转化的过程与结果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 徐冠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产业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9):9-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