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农村与城市间生活水平差异缩小的同时,农村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变革与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当前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入手,并积极寻找推动养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策略,以期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未来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分析
  习惯,指的是经久养成且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因此良好的习惯对个人的性格、思想以及学习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时期,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初期阶段,更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最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在农村小学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迫在眉睫。[1]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1.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势头的日益迅猛,农村经济在稳步提升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不少农村家长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教育环境,通常秉持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年龄段,来自外界的因素会直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例如,有些独生家庭的学生备受家庭成员的关爱与照顾,因此在进入群体生活时常常会显得过分焦虑不安,很难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还有些学生由于家长的过分宠溺,养成孩子自私的性格,使其在参与交际活动与思考时,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需求,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甚至会出现自我否定或者性格偏激的情况。[2]
  2.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
  家长文化水平与孩子的受教育程度,通常来讲成正比例关系。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都是初中或高中学历,甚至还有些家长小学都没读完,就迫于生计下学务农。虽然家长都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日常生活教育孩子时,只是一味的向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注重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孩子放學后通常会与村里的玩伴一起玩耍,或是回家后先看电视,等到临睡觉前才开始紧赶慢赶的写作业。在不少农村家长眼中作业只要写完就行,因此对于孩子回家后不先完成作业的现象,并不给予纠正或约束,使孩子在这种教育下,十分容易养成随个人喜好做事,且解决问题时分不清主次的不良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阻碍孩子未来的发展。[3]
  3.留守儿童现象普遍
  虽然农村经济水平在逐步提升,但不少学生家长依旧会选择外出务工来改善生活条件,留守在家的孩子通常由血亲长辈照看。据笔者观察研究后发现,当前留守儿童分为两类:一种是孩子待在长辈身边更受宠爱,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另一种是由于长辈年纪较大或亲属无暇照看,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缺乏照料。而这两类留守儿童都由于缺乏相应的管教,不仅学习成绩较低,而且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为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4]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
  1.在集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不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需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素养的提升。班级授课制度作为我国教育领域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类型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的参与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告诉自己,我最棒!”的写作训练,帮助而学生养成自信可观的习惯;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家庭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家庭成员溺爱下产生拈轻怕重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开展“百炼才能成钢”的演讲活动,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开展“善待身边所有人”为主体的故事会,改变学生在溺爱下形成的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养成合群友善的习惯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组织活动的同时,在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改掉缺点与不良习惯,为自身未来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家校合作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开展养成教育工作时,教师首先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根据家长的实际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帮助其解决对于孩子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并对家长教育理念有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的给予指正,使学生的不良习惯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其次,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农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由长辈或亲属照看的孩子,难免会有过于溺爱或者疏漏的情况出现。对于溺爱孩子的家长,教师应当及时的对这种错误教育方式进行指正,帮助家长能够在正确的教育观念下,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对于家长疏于照看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使学生在教师殷殷的爱护中努力改掉自身的缺点,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不辜负老师的期盼。最后,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的发挥其自身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能够潜移默化的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
  3.在课外阅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思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而言,优秀的课外书籍可以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自身的思维活动、探究意识以及行为意识带来积极的影响。由于农村小学的阅读条件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电子书籍,在自习或者课余时间挑选学生为大家朗读,使学生在书籍的海洋中接受思想教育,并鼓励学生以更高的标准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行为习惯作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当前影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入手,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家校合作以及课外阅读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期在为学生未来更好发展打下基础的同时,推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年.浅谈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和特点[J].学周刊,2018(08):93-94.
  [2]陈发良.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及对策[J].学周刊,2017(30):56-57.
  [3]张燕军.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教师,2017(S1):89.
  [4]夏晓兰,夏晓英.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5):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