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解读诗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诗歌教学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板块中,是一个重难点。对于学生而言,读懂诗词都是困难重重。怎么样才能透彻的读懂诗词?我想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解读本词的一点看法。
  一、知人论世解诗文
  一首词,一篇文,一个特立独行的词人。站在千百年前的长江岸,赤壁下,以大河奔涌的豪壮气势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篇。其词其文其人让无数后人竞折腰,久久回味思索,为之叹息,而又为之击节振作。
  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写下了这首词。
  我请学生查找苏轼的生平,及他写这首词时的背景。
  学生查出来了:年轻的苏轼,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来京城应试。他的见识和才学不仅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力称赞,就连当时的皇帝也非常赏识他,夸他有宰相之才。从此,苏轼以满腔热忱出任地方官,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王安石变法后,苏轼看到变法的种种弊端,他把这些弊端写进了自己的诗文,希望能达于圣上促进国泰民安。可他没有想到,这些诗文成了他讥谤朝廷对皇帝怀有二心的罪证。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押赴御史台监狱,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出狱后被贬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是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1]
  写这首词时,词人45岁。
  带着苏轼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点拨学生:
  年轻的苏轼初出茅庐,便得到大文豪欧阳修和皇帝的称赞,称他为“天之骄子”,这是毫不过分的。可多年仕途打拼之后的词人却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词人的心境做怎样理解?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过不惑之年,词人的心态又做何阐释?
  依据东坡先生的身世遭际揣摩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去理解把握词中所蕴含深刻的感情和意蕴。突破本词的难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一句词的理解。引导学生一定要仔细琢磨词人心境心态才可以准确地理解本词的情感意味。
  二、历史足音叩心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句放在词里,对学生而言,理解上有不小的障碍。历史记载,周郎——庐江(在现在安徽)人。长壮有姿貌。初,孙坚讨董卓,徙家于舒(地名,在庐江)。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坚死,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不久,策又以瑜为中户军,领江夏太守。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策死,弟权统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权以瑜为前部大督(统帅),与操战于赤壁,大胜。
  上一段文字须解释给学生:即周瑜身材高大健壮而且相貌英俊。孙权的兄长,孙策和周瑜同岁,二人脾气相投,私交甚好。当时乔公有两个女儿,皆天姿国色。孙策取了大乔,周瑜纳小乔为妻。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统领吴地。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周瑜为统帅。
  依照这则史料,此处的“小乔初嫁了”有这样几层意思:其一是说明周瑜年纪很轻,英姿勃发;其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周瑜当时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远亲这一层关系,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周瑜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比之于周瑜,蘇轼却没有这般幸运,他满腔忠诚,万没料到被诬陷为对皇帝怀有二心,竟然为此下狱,险遭杀身之祸。词人借古人之境遇来浇自己心中块垒。只有补充本首词中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扫清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三、夸饰手法添“豪放”
  苏轼这首词写景壮阔宏大,抒怀慷慨豪迈,读来令人生出昂扬激越的充沛感情和高尚的格调,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这种豪迈的词风与作品中夸饰手法的运用,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夸饰,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中说,夸饰就是“夸其威而饰其事”。可见,“夸饰”一词兼有夸张和修饰的意思。即将事物夸大或缩小,修饰所状物的美或丑,使其更好地凸显主题。
  那么本词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夸饰手法呢?引导学生明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的开篇,给人横空而来,浩瀚宏阔的磅礴气势,更有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滚滚长江水,千百年来奔腾不息,而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们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江水里的浪花冲洗掉了。“淘”字形象传神,恰到好处地将时光无情、匆匆带走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生动可感的描绘出来。
  本句中的夸饰,是抓住“大江”与“千古”皆有奔流不息、永无止境的特征,将时间和空间合而为一,进行新颖而独特的比喻修饰,为下文描绘壮美的山川景色和风流人物创设了情境。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借“穿”“拍”“卷”等富于表现力的动词,描写赤壁山水之美,以夸饰的手法给读者带来视听震撼。聊聊十来个字,从形态、声音、色彩等方面,为赤壁勾勒出一副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词人尽显大气豪放之情态,也为下文周瑜的出场做了极好的铺垫。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饱含着对周瑜的高度赞誉。赤壁之战是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八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马。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斗争激烈,转败,则意味着国破、家亡、背负“亡国之将”的罪名。这样严峻的情势下,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没有丝毫畏怯,他摇着羽扇,一副儒将打扮,谈笑间,曹军的千百战船便在大火之中象灰一样飞去,象烟一样飘散。词人对周瑜的赞叹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句中,夸张、借代、比喻修辞综合运用,是夸饰手法的再一次充分展露,使得周瑜的形象十分饱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导学生找寻背景然后揣摩词之情感;《三国志》周瑜史料的详尽记载,赤壁之战双方力量悬殊的历史云烟,疏通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夸饰手法的多处成功运用,使得本词为豪放派之开山力作,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林冠儿《夸张显豪情修饰添壮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总第55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