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师者,教书育人也。教书乃从师之业,育人则从师之本。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净化学生美好心灵的重要手段,是一门比较系统而直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德育课程。因此,提高本学科教学效果的意义及其重要。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提高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积极的综合性课程。传统教材使用独白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展现内容活动、课堂活动、开放式教学方法、价值引导等特点。如何提高“德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作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实际创作活动,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真谛,让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想好好学习品德与社会,就必须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更多的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动画播放、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形式,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具有真实感。他们可以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自己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榜样是一种强制性的刺激,与之形成对比,带有活力、形象、进步和教育。小学生是很强的模仿者,形象生動,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或多个榜样来激励学生。
  二、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把握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讲授“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内容时,应当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的内容时,便结合六年级已有个别学生开始随波逐流模仿成年人的苗头或者像影视作品中的情景一样发生抽烟喝酒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了解和体会,分析部分学生和烟酒交朋友的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有些明星抽烟喝酒感觉很酷,自己也想和他们一样酷,所以开始接触烟酒;有的说自己父母在家里就经常抽烟喝酒,时不时地还让自己也来一口,进行“男子汉不抽烟喝酒怎么行”之类的诱导;还有的与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儿称兄道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开始接触烟酒,否则他们会看不起自己,等等。听着孩子们真诚的表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课堂上,我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课件一一播放,并撷取了一些学生们身边的亲人因抽烟酗酒危害健康,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例。[1]其中有因长期抽烟所导致的黄、脏、坏的口腔与牙齿的图片,有因酗酒成性胃疼时满床打滚的惨景……触目惊心的一幕幕,给孩子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有效地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烟酒的危害,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强调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为每个班级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创建活动要使活动的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等。在教学中,当我创建活动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活动。为了提高活动的效率,我们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活动,对学生的第一要求是培养行为习惯。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动手和口头活动空间。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许合作学习会变成自我演讲。在学生探索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取老师的讲解,还要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找出他们的意见是否和自己的意见相同,如果相同,哪里相同,如果不同,又是有什么不同。[2]另外,还有学会找出同学的亮点,弥补同学的缺点,和完善自己的想法,根据这些要求开展的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自由地开发自己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如果举办一个校园超级图书市场活动,学生有很多课外书籍。看完后,就会把书堆在家里,这是一种浪费。为此,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图书你看,知识共享”超级图书市场活动。[3]带书到“市集”交换,不管是卖书还是买书的学生都会非常高兴。有的学生还拉家长参加图书市场活动,有的家长干脆站在旁边让孩子买书,锻炼孩子的议价能力。学生们不仅经历了卖书的艰辛,也经历了买书的喜悦,并锻炼了他们表达的能力。家长们说:“这项活动发展得很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进行大的交流活动,进行了心理锻炼,这是我们父母不能为孩子提供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的约束。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要丰富多彩。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愿意探索科学的态度,热爱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汲取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道德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也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许艳,张静初,初艳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5):127.
  [2]林子英,张子健,林忆莲.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以《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4-5.
  [3]李荣,纪国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