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美学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从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求——意境之美、和谐自然出发,探讨将传统文化之美应用在页面设计中有哪些好处,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应用策略。一方面,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灵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美学元素;页面设计;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变得更为丰富,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如今,人们的审美情趣经历了从现代化的审美潮流到如今追求复古潮流的过程。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越来越喜欢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内涵。传统美学凝聚古人智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传统美学应用到产品设计领域、建筑领域还有一些文化方面的设计中能够带给人古色古香的艺术体验。页面设计也可以融合传统美学元素,将网络技术与传统美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呈现灵动的页面设计效果,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发展。
  1 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
  中国文明起源于早期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三大文明源头之一,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文化宝藏熠熠生辉。这些文化宝藏包含传统的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古人的服饰演变、建筑设计、诗歌艺术、民间表演艺术如戏曲等,还有一些传统技艺。这些文化艺术虽然在岁月的洗礼中有一些遗损,但是大部分还是得到了传承和保护,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一窥传统美学的风貌。无论是传统的诗歌文化还是古代器物设计都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点,那就是追求含蓄的艺术表达。朦胧的意境之美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美学还兼具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追求和谐,追求形式上的大气统一,尤其是古代的一些大型建筑的设计和住宅群的布局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都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元素。如今的平面设计多是浮夸直白的设计风格,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要丰富设计的文化底蕴,就要借助传统美学的力量。
  2 传统美学元素对平面设计的陶染
  2.1 平面设计中的意境之美
  朦胧的意境之美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民族性格在艺术上浸染的成果。我国的东晋时代就是一个把意境美作为艺术表现核心的时代。人们常谓的“魏晋风骨”也来源于此。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就是将各家之長冶于一炉,风格自然,笔势含蓄遒劲,字形秀丽,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如今的平面设计字体由于受到西方的影响,一味追求视觉冲击,文字设计大胆,文字内容直白。将传统美学的含蓄表达融入页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有利于提高文字设计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激发人们的浏览兴趣。
  2.2 平面设计中的和谐自然
  和谐统一是传统美学的另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古代的建筑风格当中。比如古代的寺庙和皇宫的建筑布局,主要的建筑物一般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而且古建筑也注重色彩的运用与自然相调和。北京的天坛和故宫,建筑主体使用黄蓝绿琉璃瓦,台基和栏杆使用汉白玉,在蔚蓝天空的衬托下给人以自然明丽的感觉,而且北方的冬季景色单调,这种鲜明的颜色为环境带来些许生趣。而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则以淡雅为主,因为南方的植物常年青绿,鲜花也四季常开,所以就要中和植物稍显浓烈的色彩。这种和谐的设计理念也可以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来,追求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色彩的运用也要和页面所要传达的内容相互呼应。
  3 传统美学元素在页面设计中如何应用
  3.1 设计的整体结构
  页面的整体结构要采取前文中提到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为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强调某些内容从而忽略了整体风格的和谐是不可取的,而且也会使观看者眼花缭乱,失去耐心。所以,在进行页面设计之前,我们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力求页面的风格统一,图片文字的大小布局合理,使观看者感觉舒适自然。
  3.2 图像元素的合理运用
  在进行页面设计时,插入合适的图片内容是必要的,图像也是美化页面的一个主要手段。
  第一,采用带有传统美学元素的图案。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图像和图形,在确定了页面的整体风格和表达内容后,再从收集的图形中进行筛选,这样也有利于页面风格的统一。
  第二,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自己设计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图案。如今,就有许多商家抓住了传统文化元素带来的商机,将中国传统图案,如祥云、仙鹤、菡萏等融入商品设计,不仅强调了品牌特点,也吸引了消费者,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总的来说,图像运用作为页面设计中主要的美化途径,图像带来的视觉感受会直接影响页面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4 结语
  传统美学对于现代页面设计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价值,传统美学具有两大核心理念:和谐自然和意境之美。将它们应用到现代页面设计中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增强了页面设计的观赏性,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 张鹏辉.传统美学色彩文化内涵及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研究[J].艺术教育,2013(8):162-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