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设计竞赛对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艺术类竞赛对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通过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方面和竞赛利用方面的具体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当前艺术设计竞赛存在的问题,进而向读者阐述以竞赛方式推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从而引起教育人员对艺术设计竞赛的重视,而后针对以竞赛方式推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具体内容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研究艺术设计竞赛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竞赛;课程改革;质量提升
  竞争机制是促使人类社会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前者促使国家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国力,后者激励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良性的竞争互动能够有效激发个体的胜负欲,使得每个个体都通过各种努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而在各种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艺术领域,竞争也不可避免,但艺术竞赛的出现不仅能够推动当前艺术课程的改革进程,还能有效提高艺术课程的质量水准,具有较大的意义。
  1 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与竞赛状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快速转变,各类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普通高校、专业技术类高校等都在不断增加学生招收人数,以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如此规模巨大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规模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的教学已经趋向成熟,相反,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上,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要求。艺术设计类竞赛的举办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未能有效综合社会组织、各大院校以及政府之间的力量,使得艺术设计类竞赛逐步僵化,各类问题突出。具体问题如下:
  1.1 竞赛作品来源单一,成果转化难度大
  各类竞赛的参赛作品主要来源于各大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这些学生的设计思路常常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但在设计的实践操作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同时,对于很多艺术设计作品来说,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设计成果上,而缺乏后续转化为生产产品的操作,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赛程组织方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单纯地搭建了一个比赛平台,很多优秀作品得不到实用性转化。
  1.2 竞赛平台缺乏强大的感召力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类竞赛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举办时间最长的也不超过十年,各项比赛流程虽然逐步成熟,但依旧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号召力有限。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竞赛的举办单位主要是行业协会、地方企业以及一些展览会等等,缺乏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平台专业性容易受到质疑。
  2 以竞赛方式推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教育方式基本都过度重视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而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又缺乏创新意识教育。
  2.2 有利于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在主体课堂教学与艺术设计竞赛之间,学生需要明确各自的地位和关系,艺术设计竞赛本身是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平台,但并不意味着能力展示过程能够替代基础艺术设计技能的学习,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依旧应该以课堂学习为主,当基础能力获得较大提升的情况下,通过参与艺术设计竞賽,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 以艺术设计竞赛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
  3.1 改革当前学校制度,以适应竞赛需求
  在学校层面的制度改革上,首先需要将各大艺术设计赛事的级别做出合理甄别,并按照不同的设计专业以及设计方向进行归纳整理,从而为学生参与不同方面的赛事提供参考和指导。
  3.2 改革当前的教育机制,以适应竞赛需求
  在艺术设计教学体制上,可以借助艺术设计赛事来推动体制改革。学校可以以艺术设计赛事方向为参考标准,研究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对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做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调整,以使专业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于过去缺乏教学实例的问题,教师可以以赛事项目为案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有效的案例,帮助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竞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在艺术设计竞赛中不断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也能够以竞赛为平台,学习其他院校的优秀教学经验,从而推动本院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露,朱建.以竞赛为导向的民办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设计艺术研究,2016,6(03):123-127.
  [2] 汪犁,陈玲.英语竞赛和艺术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关系初探——以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D类)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12-113.
  [3] 张春明.对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实施中执行细则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