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产教融合是实施“人才兴校”的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必然趋势。但当前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晋升制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的特点,从校企资源共享、激励制度、评价机制等多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關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6-0025-03
  产教融合是指高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是龙头,企是基础。现阶段要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就需要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在产教融合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正在引起国内教育和管理领域的关注。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1.适应“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全国各高等学校探索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产教融合的实践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1]。产教结合的导向是“产”,即企业,企业需求人才,属于需求侧;产教融合的基础是“教”,即学校,学校供应人才,属于供给侧,教必须与产紧密结合,才能完善育人体系。高校的教学离不开教师,但学校所能培养的教师多为理论型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无法为企业培育合适的人才,而高校培育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必须依靠企业,故为了使教学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校企双方共同构建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最终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2.优化高校教师配置的需要
  近几年,教师队伍总量增加,配置状况总体改善,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教师学历结构不断完善,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加,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其中 “双师型”教师人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如下页表所示,截至201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高等院校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岗位分类情况,全国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 564 418人,专任教师中授课内容为专业课的教师为1 172 61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287 908人,占专业课教师的24.55%。而在聘请的校外教师中,“双师型”的教师为90 758人,占比22.15%,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比例。可见,目前“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更是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优化教师整体队伍建设的需要。
  3.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现有师资的教学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和工作岗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导致就业困难,暴露出普通高校在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方面的欠缺。高等教育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加强了学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又为企业发展添加新动力,成为编织好校企合作的“新纽带”,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人才的合作互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高校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而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或参加各种在职学习,或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技能,或通过课题项目进行实践性学习,教师实际上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教师职业成长为关注点。高等院校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促进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4.体现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等教育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特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自从“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提出以来,“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已成为评价和评估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虽然各大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学院创特色的需求之间尚存在差距,实质上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培养“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办学特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
  5.保障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逐步进入产业结构改善、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不同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正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保障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教师难引进
  目前,我国缺乏变通的高等教师入职标准,许多高等院校的要求重学历轻实践,有些企业的专业型人才因为学历较低不能招为高校教师,就算有的高校考虑到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既有学历又有实践经验,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聘者很难达到标准。高等院校引进的教师,无论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存在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如若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但他们的学历、职称较低,不满足学历要求。就算有既有学历又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但年龄可能又超过应聘要求或者薪酬待遇无法满足应聘者要求,这些都为引进双师素质的教师带来了难度。   2.对“双师型”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晋升制度
  目前,教师们对于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动力不足,积累企业经验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晋升制度。以《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为例,在副高职称评定条件中有一条是要求工作经历与能力,但评职文件里并没有强调教师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更没有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评审条件,即便第四点有指出具有指导本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但并没有指标的规定,很难界定教师是否达到要求。所以,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晋升制度已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障碍。
  3.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
  迄今为止,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都没有做出明确的指引和长远的规划,没有形成一整套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也缺乏培养经费上的投入。再加上近些年高等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普遍授课任务繁重,学校很难抽出“双师型”教师去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另一方面企业方对待“双师型”教师培养态度更为被动、不积极,不愿意花时间为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也没有更多的岗位提供给教师进行实践操练。校企双方都缺少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热情,导致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4.没有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整套严格的、科学的评价制度,以确保整个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但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制度,没有把“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加以区分,没有将“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常态化,也就无法衡量“双师型”教师效能[4]。所以,目前各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随意性较大,缺少行之有效的评级体系,已然成为制约“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
  三、构建适应产教融合体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1.校企资源共享,筑建“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
  针对“双师”素质教师难引进的问题,可以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共同构建“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首先高校可以增加兼职教师比例,把有经验的企业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利用学校的资源把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培养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再派教师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的资源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由此通过双向培养,筑建“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完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
  2.建立健全“雙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首先,学校可在各项评优选拔活动中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从现有的评审制度来看,可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一项评审条件,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晋升制度[5]。其次,增设“双师型”教师补贴,享受在原有课时标准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的补助;每学期的业绩考核中在总分基础上实行加分制度等。通过这些举措来突出“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激励广大教师以成为“双师型”教师为荣,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健康发展。
  3.增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外合作形式
  对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的问题,校企双方应通力合作,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合作机制,不仅高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还要让企业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力量,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比如学校可安排教师利用暑假、寒假时间,分批次去企业参加岗位实践锻炼,教师通过去企业顶岗实习得到职业素养的训练,在获取行业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又可以充实生产实践经验,为日后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积蓄力量。还可以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请企业的人员到实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实操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理论深厚、教学技能高超、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6]。
  4.校企协作完善 “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显现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滞后性。在产教融合新背景下,学校需要和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一起试错、通力合作,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7]。可以采用了校内、校外、企业联合考评的方式,学校主要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企业重视实践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的评价。学校将教师的企业培训反馈与校内考评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权重,对教师的双师素质进行全方面考评,通过校企协作共同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许莉莉,潘小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6(25):78—79.
  [2]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6—59.
  [3]胡丹,张琴.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新会计,2018(9):183—185.
  [4]余洪英.高职“双师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68—69.
  [5]王斌,姚刚,危亚平.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8—49.
  [6]蔡瑞艳.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8):155—157.
  [7]王健,许秀清,詹友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7):55—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