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且研究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采取双导师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此文依据随机法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的26名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和26名临床与社区导师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一组收入20名接受培训的医师学员和6名带教老师,参照组采取常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验组采取双导师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参照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双导师制带教效果评价、对带教满意度评分。结果:参照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双导师制带教效果评价、对带教满意度评分对比实验组各项数据指标,P<0.05,统计学具有数据组间计算研究意义。结论:将双导师制应用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价值十分显著,有利于定期开展导师培训,同时构建有效的导师评估和考核机制,有利于双导师制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R82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7-045-01
  导师制是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在14世纪提出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学生和教师间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依据学生个体化差异开展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学习以及生活。目前国内在研究生教育中多开展导师制,且近年来我国多在临床医学教育(七年制或者八年制)中得到应用[1],不少学校开展践行双导师制,已经获得良好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民众对健康诉求以及对医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在培养全科医师过程中怎样提升其专业素养,让其获得扎实的临床技能以及知识,拥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十分重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单位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协同基地,且笔者负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规培工作。本次实验分析目标选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的26名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评估且探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此文验证分析的样本资料均来源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的26名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和26名临床与社区导师,以随机法将其分组,参照组为26名接受培训的医师学员(女性15名,男性11名,最大年龄29岁,最小年龄22岁,中位年龄为26.32±3.32岁)和26名临床与社区导师(女性15名,男性11名,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30岁,中位年龄为40.54±4.32岁,最长带教年限20年,最短带教年限1年,中位带教年限10.32±2.32年);实验组为20名接受培训的医师学员以及带教老师6名。(女性14名,男性12名,最大年龄28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为26.88±1.52岁)。验证计算实验组和参照组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和临床与社区导师的一般数据资料,P>0.05,统计学不显示计算分析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实行常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验组采取双导师制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相关规范要求,基于在培养基地前提下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开展分制度管理以及导师制,双导师制带教实际上就是于社区实践阶段和三级医院临床科室实践过程中对全科医师进行不同导师的合理选择。责任导师即为第一导师,一般都是临床教学基地临床师资,辅助全科医师全面了解临床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全科医师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科研能力;合作导师即为第二导师,一般是社区基地经过教学培训过的全科师资担任,承担社区教学基地教学工作,培训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知识,如全科医疗、康复医疗、慢性病社区诊治、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培训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管理以及组织的相关知识,且两位导师交流协作、各司其职,一起完成临床医师的带教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以及计算实验组和参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验组和参照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双导师制带教效果评价、对带教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此文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输入统计诊治的6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所有数据资料,对实验组与参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带教满意度评分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对实验组与参照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双导师制带教效果评价以率(%)的形式表示,采取X2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数据组间计算研究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且比较实验组与参照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双导师制带教效果评价
  数据研究显示,参照组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提升科研能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全科医师职业素养、提升临床能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诊断疾病能力对比实验组数据指标,P<0.05,统计学具有数据组间计算研究意义。
  2.2 研究且比较实验组与参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带教满意度评分
  数据研究显示,实验组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带教满意度评分(98.24±3.32)分,参照组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对带教满意度评分(80.54±4.22)分,t=16.8068,P=0.0000<0.05,统计学具有数据组间计算研究意义。
  3 讨论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城乡基层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关键途径。但当前临床带教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不足、师生联系不紧密、带教老师管理懈怠、全科医师学员缺少积极性、带教形式单一且内容单一、不能完全培养全科医师能力以及缺少科学且客观的评估机制等导致降低双导师制带教效果,如果在当前上级医师带教模式的基础上改良为导师制,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所以,定期进行导师培训,建立良好的评估机制以及导师考核机制十分重要。社区实践导师和临床责任导师之间既相互联系也存在一定区别,两个导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全科医师的重点不同[2],也就存在不同的导师要求,所以社区导师和临床区导师之间需要密切合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双导师制的开展和应用有利于全科医师实施三年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培训质量,确保其全程都存在导师辅导,提升全科医师和导师的沟通程度,辅助全科医师尽早改变角色,从原来学生认知变为临床医师[3-4],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师生的互动,提高全科医师综合水平,为以后培养全科医学全方位人才提供依据。导师临床带教过程中需要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样本量偏少以及当前本院科教制度的掣肘,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实施“双导师制”还是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未来进一步扩大研究[5-7]。
  此次数据统计显示,参照组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学员提升其科研能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全科医师职业素养、提升临床能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诊断疾病能力以及对带教满意度评分对比实验组数据,P<0.05,统计学具有数据组间计算研究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将双导师制应用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相比较常规上级医师带教模式培训获得更显著的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水能,陈艳,陈韶华,等.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 15(1):55-57.
  [2] 张晶,魏杨.导师组模式在全科医学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3):190-192.
  [3] 徐虹霞,沈祎,宋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中PBL教案编写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6):3-5.
  [4] 陈倩,王天浩,潘志刚.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一年期社区实践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1):79-82.
  [5] 田胜兰,方冬香,谭伟.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3):11-13.
  [6] 张颖,保志军,毛昱月,等.新时期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1):134-136.
  [7] 朱文华,方力争,戴红蕾,等.HALC式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實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3):1606-16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