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形式为线索,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以及微课的概念,其次指出了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微课教学形式、资源共享形式、利用微信抖音等进行多元化教学、建设线上实习基地等形式,希望能够解决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
  关键词: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教学;传统文化
  凉山州彝族民歌是凉山州彝族传统的艺术文化形式,以优美动听著称,但是传承和发展的道路却是一波三折,进入课堂之后受到教学形式的影响成果也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也招收了很多凉山州彝族的学生,虽然在彝族民歌的原生态演唱上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民歌声乐演唱教育,加上彝族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等问题的存在,让传统的彝族学生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及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有些与时代脱轨。因此,结合新媒体在凉山州彝族民歌的声乐教学课堂上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依靠电子客户端设备,例如移动电视、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实现信息传播的时代。在不同的时期新媒体时代有不同的表現,只要同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等。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
  民歌的概念在学术定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民歌指的就是民族风格浓厚的歌曲形式,狭义上的民歌则指的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歌曲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反映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凉山州彝族民歌顾名思义就是凉山州地区彝族民族特色浓厚的歌曲形式,凉山州地处山区以山歌形式流传下来的民歌比较多见。
  (三)微课
  微课就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虽然教育界内对微课的定义并不统一,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众多学者都认为微课的共同点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的,以视频为呈现的方式,视频时间在5至10分钟,短于或者超出这个时间限制的都不是真正的微课。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凉山州彝族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对艺术教育的认知程度及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提升。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招收的学生中,彝族学生比重逐年提升,这些彝族学生的进入为民族声乐增加了新鲜的血液,也带动了整个凉山州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当然伴随着彝族学生数量的增加,我们也意识到了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相匹配的问题,例如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教学形式没有同时代接轨,师生互动效率低,缺少实践基地,缺少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利于声乐课堂教学的进行。
  (一)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形式
  1.彝族学生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
  声乐专业中的彝族学生数量虽然不如汉族学生数量多,但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足以证明凉山州彝族的群众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和民歌文化传承了。彝族学生所具有的原生态唱法特点主要指的是存在于彝族民间以胸腔位置按照新生儿哭声的发声原理进行彝族民歌演唱的形式,实际上凉山州彝族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会唱本民族的民歌,因此他们的发声和演唱与原生态唱法接近。基于彝族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民族特点,本专业开展了彝族学生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实行一对一的辅导、一对一的教学,帮助彝族学生掌握专业的民族唱法,提升专业音乐专业素养同时提升他们对彝族歌曲的演唱能力。
  2.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民歌实践演唱能力,在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基础上,声乐专业也开展了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学生实践演唱的机会。在教学班音乐会上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每次都有不同的活动形式,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既有凉山州彝族民歌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声乐唱法的区分对比,也有凉山州彝族民歌和传统文化演唱的知识分享,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势,让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互为补充。汉族学生可以在实践演唱中了解真正的凉山州彝族民歌及其音乐特点等等,彝族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了教学班音乐会教学实践活动之后,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他们在学习上和交流上也变得更加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
  在日常民歌的声乐教学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彝族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的问题。在经年日久的彝族聚居地生活的彝族学生们有着难以改变的地方口音,操着一口彝族口音的普通话在课堂上增加了教学难度。歌唱其实是带有音符的说话,因此歌唱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语言。一方面,彝族的学生从小就会唱彝族的民歌,他们虽然嗓音嘹亮音色优美但是同科学的声乐演唱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有些彝族学生参加高考之前去校外不太正规的声乐培训机构学习,失去了原本的原生态演唱特色,既没有掌握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也没有保留住应有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语言问题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失去原本的自信,不敢开口唱歌害怕教师和同学们嘲笑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声乐演唱中发挥彝族学生应有的淳朴嘹亮的声音等优势,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中寓学于乐。
  2.教学形式没有与时代接轨
  在民歌声乐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形式以原生态和民族声乐唱法结合的一对一教学形式、教学班音乐会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彝族学生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与时代接轨。一些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微课、慕课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形式都还没有启用,学校全面覆盖的互联网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也都没有在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新课程改革中对“互联网+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3.缺少实践基地
  民歌声乐教学除了课堂讲授之外,拥有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之前我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实践场所。由于学生在校时间长,外出到凉山州的彝族聚居地进行实践学习多有不便,社会上举办的各类比赛又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因此实践基地的问题一直搁置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很多学生都表示除了校内活动和教学班音乐会的形式之外,他们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始终没有提高,能够实践学习到民歌声乐演唱知识的渠道太少了。
  4.缺少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
  凉山州彝族的民歌优美动听,但是多年以来除了彝族当地居民之外能够听到民族特色浓郁的彝族民歌实在是一种奢望,无论是线上的酷狗音乐资源库、百度音乐资源库还是线下的一些音像制品似乎都很难找到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的印记,这让很多想要自学、欣赏凉山州彝族民歌的学生以及民歌声乐教师感到头疼不已。因此,建设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共享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凉山州彝族民歌的演唱。
  三、新媒体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形式
  (一)微课教学形式
  微课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能够拓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以视频为呈现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微课的形式是最佳的教学形式,既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新的教学形式,通过手机APP或者平板电脑客户端实现的课程学习也更加具有趣味性。建议所有民歌声乐专业的教师集中培训微课视频制作的知识,通过集中几节微课的制作来实现效果评估。首先选择两首凉山州彝族民歌,要求这两首彝族歌曲民族气息浓厚,能够很好地展现凉山州彝族人民的生活,例如《凉山酒歌》和《阿惹妞》,将这两首彝族民歌需要集中讲解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教师录制微视频,视频的时间控制在5至10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微课的录制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解,所要讲解的知识要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们不知道演唱到某个位置的时候如何发音、如何换气或者有一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咬字,那么讲解的重点就要放在这些学生不懂的地方。微课不需要有导入和结束,直奔主题即可,录制完成之后将视频投放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或者微信公众号中,学生既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统一组织观看学习,也可以在线下自己登陆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自学知识,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下留言与教师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二)资源共享形式
  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的缺失对于学习民歌声乐的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除了跟老师学习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学习方式了。因此建议学校可以发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的形式,让所有学生、教师都可以共享凉山州彝族民歌的资源。例如,在寒暑假的时候凉山州的学生可以在当地采集、整理更多的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并录制下来,将那些特色的节日婚丧歌曲制作成电子资源,让同学和教师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到凉山州彝族人民的演唱方式。当然凉山州彝族的学生也可以组织当地彝族民歌唱得好的、闻名遐迩的人充当临时教师,通过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共同连线实现线上教学,直接接受当地彝族人民的民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共享了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资源和教学资源,也向凉山州彝族人民贡献了更加先进的声乐演唱方式,让凉山州彝族的歌曲演唱同先进的演唱方式融合到一起,更好地进行发展和传承。
  除了凉山州彝族的学生担负起资源共享的任务之外,其他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在建设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上不遗余力,共同将彝族学生收集到的声音资源和视频资源进行剪辑和处理,投放到教学资源平台上或者公众号、APP上,所有学生可以按照学习的要求自行下载学习、欣赏。这些资源库中的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永久有效,而且应该不断进行更新,每次寒暑假结束之后都应该定期更新资源库,避免教师和学生出现听觉欣赏上的疲劳之感。
  (三)利用微信、抖音等进行多元化教学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不与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的事物都必然落后于时代,教育也是如此。民歌声乐教学不是直接学习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而是将专业的声乐知識与传统民歌融合在一起,让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能够传播出去,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歌的审美。在教学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们生活的习惯和要求,当前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彝族学生都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每部智能手机上都要下载微信和抖音APP,刷微信、刷抖音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一种习惯,而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教学也可以同微信和抖音联系在一起,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和实践。学生们可以在微信上发表自己演唱的彝族民歌作品,微信上有演唱的小程序而且朋友圈的观众也比较多,其他同学还能够直接提出意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位同学或者某几位同学的微信演唱作品进行评价,集中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提升声乐演唱的能力。利用抖音进行教学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国家支持新媒体和短视频的发展,抖音也是广大学生最爱的短视频平台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也可以同抖音结合在一起,将优秀学生的彝族民歌演唱作品或者学生创新的演唱作品发表到抖音平台上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爱上凉山州彝族民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彝族的学生也有一个用武之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彝族学生的自信心,为自己民族的民歌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建设线上实习基地
  凉山州彝族民歌教学缺少线上实习基地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地方进行实战,二是学生没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得比较好,但是到真正的舞台上去演唱凉山州彝族民歌又找不到应有的感觉,实践经验的不足让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凉山州彝族民歌的重任。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线上实习基地的建设来解决。线上实习基地指的是通过线上的一些平台例如抖音、微博和一些直播类的平台,以学校的名义建设学校凉山州彝族民歌官方账号,每一期发布不同的演唱任务,让学生在线上进行演唱并且全程录制。这样不仅教师能够观看到、同学能够观看到,全平台的观众也能够观看到,有利于学生意识到自己演唱凉山州彝族民歌的问题,从而进行改正。当然线上实习基地的建设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组织线上凉山州彝族民歌比赛,让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通过投票选举和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选,让学生在演唱中获得自信。这样的线上实践基地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有学校官方出面又能够保证线上的绿色环境,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远远要比线下参加活动多,能力提升也会比较快。
  四、结语
  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教学虽然存在诸如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教学形式没有同时代接轨,师生互动效率低,缺少实践基地,缺少凉山州彝族民歌资源库等等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及同新媒体的结合,注入新鲜的教学思路,未来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来传承发展凉山州彝族民歌。
  参考文献:
  [1]郑领娣.浅析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马俊燕,朱华琴.指向“文化理解”的传统音乐教学——以陕北民歌《脚夫调》鉴赏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8(91):58-60.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359.htm